青春期的孩子最怕成为别人的复制品,最愿证明自己的独一无二。
作者丨杨小阳
“你现在初三,还有半年就中考了。怎么天天还跟没事人似的,看小说、打游戏、不学无术,你知不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打苦工都赚不到钱?”
“你皮肤黑不适合穿纯白色的衣服,否则显得你更黑。穿那件耦色的衣服跟我出去不行吗?”
“你走路不能挺直腰吗?本来个子就矮,还驮着背,一点朝气都没有。”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不仅要上学,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做饭。就这样,我的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你看看你,天天什么不干,就学习,还能考成那样!你对得起谁?”
“以后不要跟小涛玩了。那个孩子,从小爹妈不管,学习又差。你跟他一起玩,能学到什么?还是和小欢、小闫玩吧,那俩是好孩子。”
类似的话,当家长的你们有没有说过?
我打*,一句没说过的家长,要么对自己不够诚实,要么孩子还没上学,要么“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你是别人家的妈”。
所有说这些话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我是对的。说这些是为你好。
“初三了,要好好学习。有文化,才有好工作。”对吗?对。
“皮肤黑,别穿纯白衣服。”对吗?对。
“走路要挺直腰。”对吗?对。
“你天天啥也不干,一门心思学习,应该考个好成绩。”对吗?对。
“不要跟那些学习差没人管的孩子玩。要和好孩子玩。”对吗?对。
问题来了。这么正确无比的话,孩子是怎样反应的呢。
“行了,知道了。你烦不烦?”当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
“小刘怎么不好了?我就喜欢跟他玩。你能不能别管我?”当攻击力,辩解之,反抗之。
“……”当嫌弃词,沉默脸,心受伤。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太对了,太喜欢证明自己对了。
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对,不惜贬低孩子的审美、判断、相貌和择友能力。
这样的沟通,只能是不欢而散。
海姆·G·吉诺特说,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