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艳国,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委副书记,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与博士后合作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育审核评估专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古到今,人们一代一代地交替,老朽的作古了,新生的成长了,人类就是这样从古到今毫不中断地繁衍,一代又一代地接续发展,这其中除了像遗传密码、姓氏、宗派我们可见以外,更为强大地、常常不为人们所见的则是,一代一代地为家庭,甚至是家族成员所世代遵循、世代弘扬的文化。在家族、家庭文化中,上代留传给下一代,甚至是世世代代流传的族规、家规、祖训、家教等等,就成为家族家庭文化中最有约束力、最有影响力、最有认同感的因素,除了社会管理的皇权圣旨、法律规范和行*力量的强制性以外,盛行于家族的家训,它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了。自古以来,无论人们漂泊何处,扎根哪里,都有两条始终是亘古不变、坚定不移的:一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对自己所由来的血缘血亲的守护;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家规家训带到哪里,这是对家族文化的坚守。家训,可以说是家族家庭的文化遗传密码,一代一代的先辈各自因时因地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形成有益的生活启示和处世智慧,也就形成了各宗各派、各家各户的家风、风范和特征。因此,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规定,讨论中国文化的内涵特征,不能不深入到秘藏于千家万户的家训之中。
家训作为一种深藏于家庭的意识形态,对于家庭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劲的指导作用,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模式的家庭教科书,是有别于官方意识形态而更有文化张力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底层文化,因此很有影响力。不仅如此,中华家训具有文化凝聚力和社会组织力的重要价值。历史地看,这自古而然。收入本书的一篇出自先秦春秋时期鲁国贤母敬姜之口的《戒淫逸,防懈怠》,就起到了教育儿子为人处世、做官做事的作用,她的儿子公父文伯后来成为贤臣,与这篇家训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这篇家训受到了孔子的表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孔子赞赏敬姜作为一名贵妇人不图安逸享乐,对自己也对做大官的儿子要求严格,值得尊敬。因此,这篇家训不仅世代流传,而且流传很广。有内涵、有指向、有可操作性的家训,有利于护佑家庭福德绵长、兴旺发达。顺着历史往下看,北宋诗词家、书法家、*治家*庭坚的家训,也是如此。据今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氏家谱”所记《*氏家训》载:
“庭坚丫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曾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囤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系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昔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也!有应于予者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唯噍类数口,叔兄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邑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禀而粟。寒而衣,其被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奉以仁。众母如一母,众儿如一儿。无你我之辩,无多寡之嫌,无思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仓箱共目而敛之,金帛共力而收之,故官私皆治,富贵两崇。迨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人面狼心,星分瓜剖。处私室则包羞自食,遇识者则强曰同宗。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庭坚闻而泣之曰: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也,可志此而为吾族之鉴。因之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
*氏家族起自毫末,累世经营,秉持“忧勤”、“和家”、“不贪”、“守义”和“读书”,成为著名的“耕读世家”,此后人才辈出,仅在宋代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在古代,这样的典型个案史不绝书,不胜枚举。
家训的文化魅力和人生引领力,岂止是在古代如此巨大,就是在当代社会,它对家风的形成和影响,对生命个体的培育指导,也是强大而有力的。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都是从家庭起步的。对于那些人生无悔,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人来说,他们的成长、成功,本身就诠释了家训的文化感召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给时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组书记、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老师当了几年学术助手,工作之余,他对我常有教诲,对我铭心刻骨的是,他经常给我讲述和回味他的家训:“让人非我弱。”夏老师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容易与人争长论短,如果懂得“藏拙”,懂得“退一步”,就避免了很多缺点和失误,就少走了很多人生的弯路;特别是在人的年轻阶段,容易激动激怒,人所难免,但我在激愤时,一想到我家的家训,意气就平复了;一个人,不只是年轻时要懂得“让人”,其实一辈子都应该是如此!他还说,“让人”本身就不显示你弱小,是因为你有自信、有底气,你才会让人,你看,我们说“流水无情吧”,流水很强大,但它本质上是柔弱的、退让的,因此有“柔弱似水”这句成语;即便如此,柔弱的本性对于强大的流水有何损害呢!夏老师对“夏氏家训”经常讲,我经常听,我是常听常新;我认为“夏氏家训”具有人生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原来“退让”“谦卑”“自守”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我启发教育很大。因此,多年来,我都将“夏氏家训”牢记在心,时时体会。
后来,我读博士,导师章开沅老师也讲到他家的“章氏家训”对人生成长的要求、引导和帮助。在他九十岁之际,他在办公室将新修订的荻港“章氏族谱”拿出来,翻开“章氏家训”给我看,让我幸福地回忆、重温了“章氏家训”中的人生智慧和强大力量:
“传家二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他说,荻港老章家人才辈出,人文兴盛,与这几句“家训”的深刻思想影响,实在有太大的关系!
两年前,我的博士后导师冯天瑜先生专门将他的“冯氏家训”整理成文,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从“冯氏家训”中吸取人生智慧。冯老师在《未成文的家训》中说:
“父母曾经讲过什么立身做人的教言,我已失去记忆,但他们‘远权贵,拒妄财’的处事风格,却至今历历在目,且对我们兄弟影响深远。……在嗜权逐钱之风日盛的当下,冯氏‘远权贵,拒妄财’的家教尤具价值。”
冯老师多次在对我的教育中讲到他家的家训,这次专门写成文章,可见家训对他成长的重要影响意义和作用。
家训对于人生的意义、价值、影响,也不仅仅见诸我在文中提到的几位导师,还有一些我所交往、熟识的前辈,他们对于自己家庭的家训教育、启发,并由此实现人生的梦想,也是心存感念和充满幸福感的。譬如,我在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生前领导下,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精华整理与研究”的子课题“‘礼部之属’整理与研究”工作,有幸多次向汤先生请益。汤先生总是讲他为何不顾高龄病体,要集中组织全国的专家整理研究中华儒藏,其中的使命感和精神动力,就来自于他自小受到“汤氏家训”的影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一息尚存,就要奋斗!每每听他将自己的责任感、担当精神与他的家训联系起来,我就无比心向往之。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而言,家训家教总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没有强迫、强制,而容易入脑入耳入心,一旦进入了人的心灵世界,它就牢固不移了,就会外化于行,成为人生的行为模式了。可见,从家庭讲,以家训为核心,形成了家庭、家风、人生成长的逻辑链;从社会讲,以家风为核心,又形成了家风、民风、社风的逻辑链。正是这两条逻辑链,成为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重视和研究中华家训的一个视点和思想考量。对于社会而言,其构成有三大要素:个人、家庭和国家。过去,我们在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中,过多地观照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过多地重视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状况,忽略了个人和家庭的意识形态,不太重视个人和家庭的思想文化内容。但是,常识性的问题却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人,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哪有社会?因此,深入到个人和家庭的深处和底层,研究其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对于深入研究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我从讲读历代名篇到概述整个中华家训的全貌(思想面貌),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认识、了解并掌握中华家训的梗概、重点和关键。要了解它,掌握它,转化它,就必须先读懂它。读懂是进入、深化、掌握、消化、吸收的基础。从讲读的体裁设定上,就是为了人们易读易懂其话语内涵、指向和思想,就是为了把传统的话语体系转化为现代甚至是当代话语体系,实现古代(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共鸣和文化融通。
张艳国著,《中华家训讲读》,50万字,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类)科研项目“中国文化的现代魅力”书系之一,人民出版社年11月出版。
将中华家训纳入我的研究视野,多年依依不舍,不离不弃,甚至成为我研究之余的一种人生乐趣,我还要特别感谢湖北大学原正校级领导、著名明史专家和中国文化史专家周积明教授。他是我这项研究的领路人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积明兄邀我和他共同主编《影响中国文化的人》这本列为武汉出版社的重点选题书目。在名目拟定中,我们共识很多,但也有像颜之推等少数几个历史人物入列,我不甚理解。积明兄以颜之推为例,引经据典,特别是从家训在中国历史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演进中的角色、地位、价值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说明,使我很受教益。颜之推作为中华家训史上的代表人物,当然能够入列“具有引领性的历史巨人系列”之中。通过这次交流,我对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有了新的更高更多的认识,并由此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