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点心得
TUhjnbcbe - 2021/2/10 17:48:00

这里,我愿意比附一下形式逻辑的三个层次:概念(词)——判断(句)——推理(段)来进行讲解。

议论文写作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概念

对我们老师或者学者而言把论证说理的起点定为概念,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争议。但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明白对概念进行定义的意义及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对概念进行定义,要对什么概念定义,为了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什么时候需要定义,又该如何定义?而且我们教师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讲出来?

从我实际教学中总结出,需要定义的三种概念:笼统概念、两可概念、常识概念。

1、笼统概念

这对我们高中学生是最基础,最首先要解决的。

A、“笼统”概念的第一层意思(可用其“笼”字来指示)是指这概念的内涵朦胧性、模糊性,对此,我们的办法是模糊概念确切化。

我举此为例,对这篇作文,我一个学生标题写的就是“化的智慧”,而且通篇内容都没有跟我明确她这里所谓的“化”的智慧,这个化,这个智慧,究竟是什么?是化竞争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还是化解危机的镇定自若(化惊涛为细流),还是创新(化腐朽为神奇),还是别的什么(省略号)等等?当然大多数学生文中都会不自觉讲到一二,但并不能把它提高一个自觉自我意识的高度,认为自己一定要明确这化是什么,再深入分析之,这就是对“化”这样一个模糊概念的确切化,只有这样做出明确的认识与选择之后,再围绕其中一个点(再深剖)或几个点(相关联)去展开写才是合适的。

同时这还能解决我们学生普遍苦恼的素材问题,如果只是凭借着对化的智慧的朦朦胧胧的一些感受去写,学生会普遍感到想不出什么素材,其实这里的问题还不在于学生没有积累素材,而可能是平时其实或多或少总是积累了一些素材但临了临了“想不出”,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问题呢?一个可能原因,就是对自己想写的论点论题、关键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只停留于模糊的感受或者说想象。我喜欢打这样一个比方,就好像我们(男士)逛街买衣服,如果目的不明确,很可能逛了一圈啥也没买到,只有先抱定宗旨,明确需求,这样有的放矢,撒饵放网,恐怕我们满手而归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实践证明,在学生只是模糊地停留于“化的智慧”地步时,往往感觉无素材可写,而一旦帮助他明确到创新、竞争、镇定等有明确内涵的概念上时,学生突然发现自己有写不完的素材(尽管新颖性有待提高)。可见,一般而言,写作时有无素材其实不是积累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素材是否新颖独到才是积累的问题。

B、“笼统”概念的第二层意思(可用其“统”字来指示)是指这概念所居的地位、层级的统属性、终结性,对此,我们的办法是终结概念前提化。

我举此为例,这篇作文,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是论“成功”。没错,但我有一个学生竟然把他的中心论点就确定为“我们应该追求成功”、“成功是好的”这类。我问他,你准备怎么写?成功是什么,然后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成功?因为成功很好吗是?这显然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会反驳你的观点,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观点写不深、写不开。这样,我们就发现,其实成功是一个非常统属性、终结性的概念,什么行为、动作、事情,走到成功基本也就停止了、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了。因此,我们得把步骤往前提一提,不要直接拉过来就说成功很好,读书很好,创新很好等等,而应该往前提一提问,为什么成功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读书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创新很好等等,好在哪里()。同样成功也是如此,不要直接拉过来就说努力就会成功、坚持就会成功、学习/反思/听取意见/毅力/创新等等就会成功,而应该往前提一提问,为什么努力就会成功、坚持就会成功、学习/反思/听取意见/毅力/创新等等就会成功?

比如为什么坚持就能成功(),1、坚持勤能补拙,2、坚持需要坚定目标方向不忘初心),3、坚持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坚持,不是一昧蛮干,战略退却转移等,4、坚持不等于固执,要不断学习,听取他人意见,需要毅力需要创新等等等等。发现没有,这里其实和前面的思考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把原本和坚持并列的几个要素,现在都放到坚持底下来写了。而这就有两个本质的不同,一是文章内在逻辑性就更强了,是一张皮而非几张皮。我反复和学生强调,不管是一个自然段还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只要它是个“一”,它就只能是“一”,全部内容全部的点(多)就都要能紧扣在这个“一”上,围绕这个“一”来谈,一本书的多个章节要紧扣这个“一”,一篇文章的多个段落要紧扣这个“一”,一个段落的多句话要紧扣这个“一”,只有这样,才是一篇恰当的议论文,一通有说服力的说理。这个多与一的关系,如果没有此处的终结概念前提化,我们大多数学生充其量能做到,从坚持、努力、毅力、学习、目标中选取几个(一般2到3个),最多是相关的几个,连缀成文。而不能每次都自觉地实现像这里的,把其它多个概念都可以放到其中一个概念底下来写,这样逻辑关系就跟紧密内在了,而且我们发现思考的内容、难度和花费时间其实是一样的,就临场考试而言也并不麻烦,只是一个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罢了。

好和成功等都是这样终结性的概念,这篇文章是比较典型的,在中心论点上就涉及这些概念,所以比较明显突出;而更多的作文其实是表现在底下一些分论点上,我们学生更容易忽视不注意,往往喜欢运用这样一些终结性概念,而这恰恰也就终结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论述,使得我们的思考、论述不够深入。比如一篇文章中心论题讲成功,分论点是成功需要创新、努力坚持、目标等等,但我们不要急于停止了,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创新等往往容易导致成功?创新需要什么?如何创新?我们发现,这里终结概念前提化,其实就是为了帮助我们不断深化分论点、分分论点等。

2、两可概念

两可概念,是指针对作文中某个关键概念(一般是论点论题中的关键词),因为定义的不同(甚至一些细微措辞的区别)就能导致对该概念的可左可右,可对可错,可褒可贬的理解。对此我们应在文章一开始,就给该概念一个适合我们本文论点和论述立场方向的定义。

教育惩戒

对于教育惩戒,反对者认为不应该惩戒,因为,如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涉及对“惩戒”这个概念的定义,只有把惩戒定义为过度的不适当的惩戒、体罚,这样才说得通。反之,支持者则需要定义惩戒只是一种适度的矫正学生行为和认识的惩罚方式,而不等于粗暴蛮横的体罚更不等于那种变态的虐待学生行为,这样才可以支持。

以下举厦门外国语学校欧阳国胜老师的“草坪/黑衣人/放爆竹”三例题例文分析之。

草坪

对草坪是否该禁入这篇文章,在一个小点上,甚至对草坪这样一个不是概念的词其实也可以进行区别定义,区分为可进入的自然草坪与不可进入的观赏性草坪,反对者取前一种,支持者去后一种定义。

黑衣人

针对黑衣人以暴制暴的这个行为也可以进行两可定义,反对者就把这行为定义为是一种暴力的,肢体暴力流氓暴力反文明,是违法的。支持者也可以把这暴力行为定义为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特定时间里的在可控范围的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一定范围内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带着正义和公道色彩的暴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放爆竹

在这篇作文中,我们甚至可以对“县级城市/春节期间/罚金/爆竹/家庭及单位”这些具体情景下的关键要素进行适合于我们所选取论点和论述立场方向的定义。比如“县级城市”,反对者可注重其城市的一面,认为现代的县级城市人口密集,群居度远高于从前的县级城市,故一旦发生不安全事故,伤及面将更大;而支持者也可注重其县级一面,认为县级城市并非北上广深,而是最贴近百姓、最能代表民情的行*区域,禁燃严重消减了乡土社会的民风民俗。又如“春节期间”,反对者可认为春节期间面广人多,警力与消防力量都严重不够;而支持者也可认为春节是最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