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师者精神的传承与孔子文化生命的延续
《论语.述而》有云:“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一辈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古典中国的师道传统。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始终以人的自我完善为中心,所谓“吾道一以贯之”,那贯穿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道”就是学以成人,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成就为己之学,让普通个体凭借自我德性修炼而成为仁德的君子,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如果说人是孔子教育的出发点,那么文就是孔子教育的内在依据。孔子师道精神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是行教化,由此而体现出人文教育的特质。孔子的人文教育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依据,“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上承天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下安百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由此而让个体真实而恰切地活在人与天、人与文、人与人之中,最终成为身处天地之中、古今之际、人人之间的不忧、不惑、不惧——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智仁勇统一的仁德君子,堂堂正正做人。不仅如此,孔子所拳拳眷顾的不只是个人的自我完善,当夫子自道“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之时,孔子拳拳眷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精神的代代相传。“学与教相统一的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人类知识传统与文化赓续的活动,其更为基本的意义就是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建立生命的共同体,更准确地说是不断地维系、保持真实而鲜活的人类生命共同体。”人与文,文化赓续与生命共同体的建构无疑是密不可分、一体两面的关联整体。该图片由KarolinaGrabowska在pexels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