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年1月7日星期四了。
也是农历十一月廿四了。离春节很近了,触手可及。
据说要降温了,要降到这个地方这几年来温度的最低点了。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确实感觉到冷了。冷飕飕。
这是年第一篇“太阳城札记了”。又是一年开始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春季高考日,所以我早早地就赶到了山巅。
站在寒风之中,感受到刘亮程的“寒风吹彻”那种情感体验,那种独特感受。
其实这不算什么,目的就是给届的学生们,他们在走进考场的时候,看到我们这些在寒风之中的班主任之时,有着一份温馨之感,一股暖流在心中涌动,这就够了。
虽然春季高考算不了什么,但也是一种高考,也是很多考生一种选择。
在我看来,“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面对的考试的态度是最重要,其适合自己的选择也是最好的。
高三的学生,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认真的对待这次春季高考。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考试,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态度决定高度,我是相信的。
看着他们充满着信心,走近考场那一瞬间,我也在心中默默地感受到又一批学生要离开这个山巅了。
也许,以后的高三考生就不用再在这个山巅上考试了,都得在另一个山坳里鏖战了。
他们在另一个山坳里书写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情,他们一股奔放的精神气息了。这就是历史流变,谁也阻挡不住。
昨天第三节课,我特意给高三(十)班的学生们讲解了《习主席的新年贺词》。我从修辞,从句式,从论证手法,从文学气息,从整体的逻辑思维,一点一滴的教授给你们。
希望今天的高考能够用到,能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中国的高考,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语文高考题跟*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必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考出很好的成绩。这才不辜负青春年华。成绩,就是一块敲门砖。情商,还得靠自己去历练。
我也经常鼓励学生们多读点书,多动动笔。因为一个人把书读进去,让书伴随自己成长,此时再审视世界,观照自己,所获得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全不同的。这和“一分钟学问家”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读书人跟没有读书之人的区别以及活着的意义之不同。
有时候,即使很多同事也经常会说的,写作和读书这两件事情,看来是没有用途的。甚至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很多人都在写着,但又有多少个人能够成为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呢?很少,少之又少。
很多人都在读着书,读了那么多书,又有多少人能够把所读之书转为经济呢?由于没法转为经济,转为金钱,给人的感觉也是没有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在我看来,这样的问题其实想来也是徒劳。
我认为写作和看书,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情感慰藉。不至于把自己变成一位“空心人”。能够随时随地的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看法记录下来。我们在面对任何问题时,有自己一种独特的价值判断,不至于盲从。
我们自己随意涂写的文字,别人想看也好,不想看也罢。但我们可以完成自己心灵上的一个功课——把一些瞬间的想法和情感,通过自己的键盘把它呈现出来。这就够了。
当然,很可能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和自己的为人处世、快乐、幸福感都不一样。和看书一样,可能得不到回报。
那么这个事你还做吗?我觉得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回报的。就是一份朴素的情怀罢了。也是一种人生姿态罢了。
我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经历或者说是想法吧,在某种意义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承载着人生一种历程,一些痕迹。
若干年,暮然回首,有些文字显得特别温馨,温暖。
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所有的书写直抵心灵深处,不为“人设”。其实小人物也没有所谓的“人设”。活着就是最大的母题了。
那天晚上,我们仨喝了几两烧酒之后,哥们说:“他的妻子读了我写的文字,觉得有一股沈从文的气息。”
抛开褒贬,就是这个说法,我也特别的惊讶。
连这种气息都能够读得出来,实属不容易呀。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真正把一个作家的书全部读完的,应该就只有沈从文先生了。
这也不是说我特别喜欢他,是因为我本科的毕业论文就是选择了沈从文。
所以,我义无反顾的把他的全部散文和小说都得读完,包括别人给他写的传记。
再加上当时的指导老师比较严格。那篇毕业论文反复的修改,艰难抵达了最后的答辩,还能顺利通过。记得当时评委组的三个老师是薛伟老师,全艳萍老师和梁文宁老师。他们的点头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从哪儿开始,我才知道原来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的学术论文。
所以在那个过程之后,沈从文的一些文字书写和表达,包括他的价值观应该在无形之中对我有着一份影响吧。尽管很小。
就相当于艳若桃花冷如霜的孟小冬那样,因为她一直以来是演绎“生”角色,再受到其师余叔岩的影响,凝练成为那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点。这就是无形之影响。也是一种宿命吧。
因此,我再来书写文字的时候,可能无意之中,会或多或少受到其语言风格的影响。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正如汪曾祺再回忆中所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从文的文字特别的朴实和真挚,也许对我这样幼稚的读者来说,确实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这种教学风格,我也是受到他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不管是月考还是统考,我都是自己先写一篇下水文。然后,在教作文的时候,我就把我写这一篇文字的思路和想法告诉我的学生们。
让他们知道当时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想法全过程。他们也知道我面对这样的作文题也需要斟酌。也会考虑段与段之间,词语之间选择,也是要用心去思考,去快速斟酌的。
好了。时间过得很快。就到此搁笔了。
世道幽深。面目全非,凌乱似哪些多姿多彩的盐花。
但背转身,它永远是一滴咸涩的眼泪,成就了生命。
我们都抬眼看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