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处
明去处
《艺术学理论》文献回溯
0
艺术的媒介之维——论艺术传播研究的媒介环境学范式作者:甘锋(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学)李坤(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原发信息:《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年第5期第05-3页
内容提要:
纵观艺术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但是传统的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和艺术的媒介之维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对此研究最深的当属媒介环境学派。艺术的媒介之维不仅是媒介环境学派长期
备注: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造型艺术美学研究”(项目编号:W)阶段性成果之一。
06
齐马蓝、布里洛盒子与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作者:王峰(文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发信息:《社会科学辑刊》(沈阳)年第6期第70-78页
内容提要:
布里洛盒子是当代激进艺术的代表,它可算作人类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实践,但同时它也跨入人类主义艺术实践的边缘,将艺术实践不断带入后人类主义艺术范围。齐马蓝表征了这样的后人类主义艺术观念,它是科幻作品中出现的艺术形式,并非实际艺术实践,但其观念化形式与当代观念艺术实践是一脉相承的。齐马蓝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实际上先行展现了后人类主义艺术的前景,它虽是虚构的,但开拓了艺术观念,展现了人类主义艺术极限的突破,这既是人类主义艺术的破局,也是后人类艺术的先声,代表了人类艺术主体的扬弃以及对艺术公开性的强调。同时,这也为人类主义艺术观念提供了一个实践方向。
关键词:齐马蓝/布里洛盒子/后人类主义/主体性/艺术公开性
备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BZW)。
07
中国古代艺术体制的主要特征作者:童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原发信息:《南京社会科学》年第2期第29-36页
内容提要:
艺术体制是艺术生产的社会条件,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时代艺术体制的三大特征:一是古代艺术家是传统工匠与士大夫两种身份的有机结合;二是科举制度塑造了士大夫群体,书画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寄托,构成士大夫特有的生活方式,诗书画印的结合形式直接与士大夫的生活形态相关;三是艺术家的声望序列与官员等级序列本是各自评价的,但艺术家声望经常借重官员的地位与影响。艺术体制的研究表明了传统艺术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体制特别是权力体制密切相关。
关键词:士大夫/科举/身份/权力结构/艺术声望
08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美学思想探析——以礼仪性精神为论述中心作者:杨祥民(博士,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与设计史论。)
原发信息:《艺术探索》(南宁)年第4期第70-78页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美学思想,可分为实用性、礼仪性和审美性的不同类别。这三种不同价值取向,尤以礼仪性别具特征,且与实用、审美都有密切联系。历史上曾有礼制艺术时代,礼仪美术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有异于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礼仪性精神,成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重要影响力量。
关键词:造物/礼仪性/审美性/实用性
备注: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南朝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8YSA);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GJX67);南京邮电大学“3人才计划”资助。
09
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作为应用理论艺术学分支的艺术教育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文艺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等研究。)原发信息:《美育学刊》(杭州)年第期第-6页内容提要: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学理论/应用理论艺术学/人生艺术感 备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艺发展史与文艺高峰研究”(8ZD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0
关于新时代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作者: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美学、美育研究。)原发信息:《美育学刊》(杭州)年第2期第-7页内容提要:对照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应该在总结和反思中努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打造中国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升级版”。深化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本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抓住关键,推进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加快美育教师培养培训,使我国高校的美育事业行稳致远。关键词:高校普通艺术教育/美育/转型升级备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6ZDA0)的阶段性成果。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历史学视角看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的走向与格局作者:李荣有(中国汉画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会长。研究方向:艺术史,艺术理论,乐舞史)。原发信息:《艺术百家》(南京)年第5期第6-2,37页内容提要:发轫于西方国家的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于20世纪末传入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20年,我国艺术学一级学科升格、独立为学科门类,将艺术管理纳入到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并作为二级学科,遂赋予了其高端学科教育与研究的全新使命。文章从中国古代艺术管理机制的历史追溯、艺术管理学科专业异*突起之成因、艺术管理学科体系建构与发展走向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古老悠久的艺术管理传统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确立其创新发展的新走向与新格局过程中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关于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定位,在当今全球文化由分割走向综合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体悟中华艺术文化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包容性和综合性特质,充分确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从宏观整体视角对艺术进行研究的基本属性,从理论基点上提出长远发展的主导思想。中国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必须植根于中华母语文化的土壤之中方能真正凸显中国特色。关键词:艺术管理学/历史学视角/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艺术学科2
人工智能影响下的艺术管理:效能、问题及系统王光文(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原发信息:《艺术管理》(沪)年第4期第9-28页内容提要:艺术管理可分为微观层面(个人和组织管理)、中观层面(行业和地方管理)和宏观层面(国家管理)。人工智能在艺术管理中的应用及效能,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艺术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主要由动力子系统、*策法规子系统、服务子系统、知识和技术子系统构成。在人工智能影响下,其运行机制可概括为:受动力子系统驱动,*策法规子系统发挥支持、引导、保障和规制功能,服务子系统发挥支撑和辅助功能,知识和技术子系统发挥艺术创新发展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关键词:人工智能/艺术管理系统/动力系统/*策系统/服务系统/知识和技术系统3
艺术作为行动——盖尔《艺术与能动性》导读作者:程莹(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助理教授)
原发信息:《民族艺术》(南宁)年第期第7-25,42页
内容提要:
英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盖尔在其出版于年的《艺术与能动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艺术的能动性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以行动为中心”的艺术研究框架。他的这部著作一直被看作是艺术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要理解盖尔能动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及方法论意义,就需要在艺术史与人类学研究的脉络中回溯盖尔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能动性理论改变了过去艺术学界对纯粹审美和符号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