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微电影是新兴的微文化,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视频的发展,微电影创作在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学生的创作实践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在高校引发一场狂潮。学生们不仅是喜欢观看微电影还更喜欢亲自进行创作拍摄。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也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全面总结。微电影走进校园对校园文化有着建设性意义,有利于加强思想*治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微电影;文化建设;意义
年11月,参与制作的微电影《一封辞职信》荣获“外研社杯”第十一届广西高校大学生英语戏剧节二等奖。
前言
校园微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播形态。大学生将真实的校园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客观的分析,得到积极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不仅体会着校园文化中物质环境的变化,还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学校的主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学生们在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要起到引导与塑造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特点及现状
(一)微电影的特点
从传播内容上看,微电影具有三个最本质的特点:微投资、微时长和微周期。正是这些区别于传统电影的特征,使得微电影呈现出平民性、草根性。观众不仅仅坐在屏幕前观看明星们演绎的电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普通人也可以写剧本拍摄影片,题材包括:校园爱情、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等,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它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故事情节。微电影使电影创作变成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
(二)微电影的现状
1.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优势
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一是投入资金少,相对于传统电影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投入资金,微电影的投入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制作成本低得多;二是对拍摄器材的要求低,拍摄器材比较普遍,并且种类齐全、携带方便。不需要高清摄像机或者DV,只需要一部单反相机或者手机就能拍出具有完美创意的完整故事。学生们只须要利用自己原本就有的摄像器材,就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出表达自己观点的微电影,不会为资金和设备问题而为难。同时,微电影的拍摄和制作周期短,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你编、我导、他演,随便叫上几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影视剧组,大学生能在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创作,发挥自如。其次,微电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只要你有兴趣、有想法,都可以写剧本、当演员、当导演,制作自己的微电影,人人皆可参与,而每一个人的评论和转发也参与到了微电影的宣传过程中。
2.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问题
大学生创作微电影的热情高,出片数量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从总体上看,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创作理念浅,选题和立意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拍摄环节,镜头设计和场面调度的功夫还不够扎实,景别的使用、机位的运动和镜头空间的处理等许多基本功都需要在创作中进一步锤炼打磨,丰富拍摄画面的内涵,形成独特的拍摄风格等高级的拍摄技巧也有待深入钻研。在剪辑环节,许多作品的剪辑,还停留在仅仅是为了故事完整的水平层次,对剪辑台上的二度创作理解不透彻,叙事的技巧、节奏的把控都显得不够纯熟,声音元素的使用也常被忽视,没有真正将剪辑作为表现的手段加以运用。在画面校色和辅助动画制作等方面也较为薄弱,特效的逼真性和趣味性都有待提高。
目前,大学生们使用的拍摄工具以DV或者入门级的摄像机、单反相机为主,学生缺少资金购置器材,学校的设备难以满足数量众多的学生的课外创作使用,缺少足够的专业摄像机设备支持,同时,灯光、摇臂和斯坦尼康等拍摄辅助器材难有保障,给许多微电影作品造成了“硬伤”,比如画质不够细腻,画面不够稳定,照明缺乏艺术感等。另外,虽然微电影的创作成本相较传统长片电影低了许多,但对大学生们而言依然是难以承担,多数大学生微电影的创作几乎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布景、道具等往往十分简陋,也难以邀请到专业演员参与表演。这些创作条件的客观限制,都对微电影作品的品质造成了影响。
二、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求
(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培养积极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兴起,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决定其育人途径和功能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素质这个中心,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创新人才时代目标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向上的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青年学生爱*爱国爱校和奋发图强、立志成才的*治热情,提倡学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未来。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和谐宽松的环境,在和谐、自由、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人格才会得以自由和舒展,才能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冲动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的民主氛围、和谐程度不仅是创新教育的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创新教育,此外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环境,这也有利于各种思想、意识发生碰撞,并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和创新的灵感,诱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大学生的成长、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依靠的不仅仅是鼓励,更重要的是自由和谐。
(四)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中的实践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机会。一所学校有没有生机,学术思想活不活跃,学生具备不具备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等,往往能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通过积极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促使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善于创新。大学生通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竞赛活动、娱乐活动等,使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得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五)校园文化建设应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富于冒险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往往表现出对某些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和事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首先要倡导、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是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让更多的大学生受到教育和锻炼,再次是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发挥活动的吸引力、冲击力和感召力,提升教育的效果。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整体影响力,从精神、物质和管理多方面加强培养的力度,以“敢于冒尖”的精神激励和鼓励大学生,将创新的强烈意识渗透进大学生的心灵,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全体大学生自觉的成才要求。
三、高校微电影创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思想*治教育
大学课堂,老师都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修养等课程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些课程带有明显的说教特点,即使老师讲的再好,学生们大多都不愿意听。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治教育要采取新的有效的方式,学校的相关教师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此种需求,它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自己可以参与进来,远离了灌输理论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微电影的内容恰恰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思考。比如说短短的十分钟左右关于亲情的微电影,会让那些平时只知道向父母索取爱,而不会关心父母的学生愧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自主地改正。
(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微电影与传统媒体相比,门槛较低,具有亲民性、贴近性。微电影所传达的内容和观看者的生活故事息息相关,深入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思想脉搏,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剧中人,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多拍摄些励志题材的微电影作品,会在无形中传递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励志的校园微电影能在剧情中渗透着学生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养成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受众在观看时会不知不觉地唤醒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产生正能量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校园微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播形态。大学生将真实的校园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客观的分析,得到积极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教育。最后,使广大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微电影的制作紧紧围绕着校园文化,大学生通过创作微电影,增强了创新能力、开拓了思维,通过写剧本、拍摄、后期制作、发布等多个环节,学生们在其中锻炼了团队合作等能力,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健康向上的校园微电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创作校园微电影,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教育和宣传相比较,校园微电影更为新颖,甚至是更为有效的载体。高校应鼓励、支持、配合大学生创作微电影,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经费投入,多举办一些校园微电影比赛,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