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每日一词推送中,启心理为大家介绍了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期间主要从家长和育儿的角度出发,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做法。今天启心理为大家分享的是,作为独立的个体,从“我”的角度出发,人生的各个阶段又有何不同呢?
每个个体的成长都是贯彻毕生的话题,我们的一生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矛盾冲突和发展任务,了解相应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恬静。
学前期
婴儿期(0-1.5岁)
当我们呱呱坠地,伴随哭声睁开双眼,一切都是陌生又新奇的。当我们饿了、渴了、难受了只能挥动小手小脚,用哭泣来告诉别人我的需求,我们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照顾,我们想要建立信任感,我们想要拥抱这个世界。
婴儿后期(1.5-3岁)
我们长大了,学会了爬、学会了走,我们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们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我们想要了解周围的事物。小水杯、玩具,身边的一切都能够吸引我,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这个世界,不希望总有人来打断我的探索。
学龄初期(3-6岁)
我又长大了一些,现在的我是个“十万个为什么”我总是在问爸爸妈妈,这个是什么?那个又是什么?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为什么爸爸有胡子妈妈却没有……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嫌我烦、不要不理我,而是能够耐心的回答我,我会努力长大的。
学龄期与青春期
学龄期(6-12岁)
我终于上小学啦,起初我特别调皮,但是经过老师和家长的教导,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弹琴、画画,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挺开心的。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哦。
青春期(12-18岁)
我跟之前不大一样了,我长高了,变强壮了,身体的第二性征也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苦恼,每次爸爸妈妈管我的时候,我不想跟他们吵架的,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爸爸妈妈为什么依旧把我当小孩儿。我也很迷茫,课业的压力其实很重,我不知道能否考上心仪的学校,不知道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成年期
成年早期(18-25岁)
我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在这里结识了新朋友,学到了新的知识。我曾以为离了家就能随心所欲,恣意潇洒,可生活中的烦心事仍一个接一个。我遇到了能让小鹿乱撞的人,可这份心意该如何表达?我跟最好的朋友因为一件小事情吵架了,想要和好却不想先道歉,我该怎么办?找工作还是备考,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所有一切,都要自己做选择,那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么?
成年中期(25-60岁)
不曾想,我也即将迈入中年人的行列。现在的我有爱人、有三两好友、养了只狗,有着还不错的工作,生活算是稳定。终于,我们迎来了自己的孩子,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在跟熊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变身成为了“XX的妈妈/爸爸”。可是我同自己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在工作、爱人、孩子、老人之间忙碌着,不敢懈怠,这或许就是“中年危机”吧,所有的责任都压在自己身上,避无可避,退无可退,我想或许孩子再大一点就好了。
成年晚期(60岁以上)
现在我也可以免费坐公交、逛公园了,要我说这当然不是件令人自豪的事情,只是年龄到了而已。其实我们都不愿老去,但这是人类既定的归宿呀,何不坦然、从容一些呢。其实我现在还不服老,觉得自己挺年轻的,所以我每天还在吸收新的知识,看看新闻了解世界的变化,其他日常就是跟老伴说说话、拌拌嘴,感受当下,过好每一天。
最后小编想说: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心理学知识不只针对某个特殊阶段或某个成长环境,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浸润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论是婴幼儿、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每个阶段都同等重要,我们的心灵都需要被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