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无群”
——荀子论人的概念的特性
东方朔
本文不属于一篇通论式的论文,它只涉及荀子思想中有关人的概念的理解,然而,不能否认,这种理解对于了解荀子思想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壹
不过,尽管如此,本文所讨论的人的概念或“人观”却并非取经验性之论述,而是取哲学式的反思,以究明人类主体在多种可能的身份形式中的本性,在此期间我们将分析荀子涉及人之概念的不同侧面的相关术语如性、心、情、欲等,以构成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
中国传统思想如何理解“人之所以为人”?撇开其他学派不论,在先秦儒家中或至少可有两种不同的回答方式,一种是类似于哲学本质论意义上的“性观”(theconceptionofhumannature),一种是类似于哲学人类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观"(theconceptionofperson)。大体地说,本文所谓的“性观”乃是其对人的观察重在从人的本性上鉴别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所谓“人观”即表现为其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观察乃重在从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群结构中所承担的诸多不同身份构成特征的一般性说明。前者可以孟子为代表,而后者则可以荀子为代表。
不过,这样理解或许马上会招致有些学者的不同看法。
有不同看法显然是正常的。但本文之所以提出这样种分别,乃根源于随着当今比较伦理的兴起,一些学者为了避免争论双方走向极端而对先秦儒家有关人的概念提出了总体的说明,这些说明无疑有益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儒家思想的特点,但在无形中却有可能遮蔽具体儒者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别,本文以荀子为例即意在说明其有关人的概念的特殊性。
相当长时间以来,西方的许多汉学家和学者或从自身传统的对比中感到儒家思想有关人的概念与西方式的自我概念并不相类,尤其在最近几十年,随着西方德性理论和社群主义的再次兴盛,许多学者转而对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发生兴趣。对于其间原因,有学者认为,部分是由于对亚洲国家的*治体制的不断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