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个作家的人生感悟
TUhjnbcbe - 2020/11/30 0:58:00
 作者:苏赫巴鲁

 编辑:张艳秋
  


  近代著名蒙古族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回批》的《序言》中写道:凡生在世上的生灵都有一知。知,是天赋的,所以无伪。人说大知凌云瞰世,小知坐井观天。凌云瞰世与坐井观天,都是一个知,虽有大小之分,却都是无伪的。所以,总不妨凭一己之知,来议论一番。


  开篇引序,说的不是“大知”,而是“小知”。


  信赖天才的人,吊死在悲树下;


  信赖勤奋的人,沙漠上可种花。


  
  ——即感悟之一


  这句感言与古人所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其并蒂孪生之关系,说的是“勤苦”二字与“天资”关系。


  有一哲人说过:“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聪明。”而蒙古族谚语则说:你若勤奋,命运是你的奴仆,你若懒惰,你是时间的奴隶。要想达到精深的功力,就要“研血为墨,系发为笔”,才能——


  集腋成裘,滴汗成文;搭上智慧之弓,射出醒悟之箭。


  文学是一项艰难的苦旅,“仰而思,俯而读”,即使“背负多鞍”,也要“归其一路”。哪怕在“合掌为杯,浊水为酒”的逆境中,手乏而笔落,也要本着“大漠无驿站,呼啸不下鞍”的精神,唤民族之*,感衰败之慨,也要将感情化为浓于血浆的文字,以慷慨之骨筑成文字的圣殿。


  有得即有失。在困苦中求索,是文人的美德。


  如此选择创作之路,定有“金驼奔,彩蝶舞”的好势头。


  有种即有收,民间是沃土。


  
  ——即感悟之二


  民间文艺是滋养文学的丰润土壤,堪称为最好的营养。这句话,让我收获半生,也使我骤然想起民间文艺与作家的关系。早在年的1月4日,赵培光就在《城市晚报》上以《吃的是民间文学这口奶》为题,写出我与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血肉关系;又想起,我在《答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组问》一文中写道:


  民间文学,深得就像个海子,只有勇敢、勤奋的人,才能游过去。只要游过去,得到的就是奇异的珍珠。


  我在台湾版《成吉思汗传·序言》中写道:一个马儿年(),像“牛皮口袋里的众多椅角,互相顶撞着”,“海青自冲其影”,“套杆伸向月亮”,“子驼爬上母驼”等种种奇怪现象,大笔大笔地书写在“天”上。


  在这个大肆焚书的年代里,我能在塞外郭尔罗斯草原西部一个偏僻的牧村,白天躲在马肚下,黑夜卧在茅屋里,靠着两间茅屋、一盏油灯,靠几部史书、一管钢笔,密密麻麻地积累着素材,我觉得是一种“天助”。


  我就在这个“一半花、一半草”的赋有诗意的地方——查干花,学着金蜂采蜜的样子,琴声伴我结识了许多蒙古族民间歌手和说唱艺人……


  蒙古人信奉而祭拜的“敖包”,是一块一块石头堆垒起来的,创作素材亦如此。


  讫今,我已出版29部专著,其中19部与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民俗有关。多年来,获奖作品共有51项,其中20项与民间文学有关;其中有7项国家级奖,一项国际奖《大漠神雕》,而基础素材,就是“蒙古史加成吉思汗的故事”。


  最新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由远古传说写到近现代,即年。其中有三卷都评介了“吉林蒙古文学”,除《成吉思汗传说》外,就是郭尔罗斯的《蒙古族婚礼歌》、英雄史诗《迅雷·森德尔》、《*膘马的故事》、《查干花的传说》、仁钦扎木苏整理的《乌兰巴特尔的故事》。可见,郭尔罗斯的民间文学,在《蒙古族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产生的影响。


  路要自己走,花要自己采,


  十五的月亮,自会圆起来。


  
  ——即感悟之三


  说起“自然”,自然而然地引出“风格”一题。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讲的就是“自然”,一种风格。我在一篇论“风格”的文章里曾写道:


  世上,没有绝对相像的人,即使是孪生兄弟或姐妹,也不尽相像。无论是诗还是你的其他作品,都应当像你的子女那样相近,且又不同,才是诗人或作家所追求的个人风格。


  相对于其他事业来说,文学是大众的事业,也是独立的、具有个性化的事业。


  因此——


  路要自己走,花要自己采。


  马要打印,店要挂幌。言外之意是文学作品也要有标记。这个“标记”,指的就是一个作家的文学风格,刻在骨头里的烙印,不署名也知道是谁的文章。但“初学者,摹拟多,摹来摹去自成格”,但不是坐井观天,更不是闭门造车。


  所以,走自己的创作之路,收获的必然是丰盈之果。


  我对自己的作品,时时追求着:


  白云似的飘逸,


  野马似的奔放,


  大海似的深沉,


  奶酒似的芳香。


  这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追求,一种文品的理想,也从中体味到“十五的月亮,自会圆起来”的喜悦,更有“功到自然成”的涵概。文学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也是需要我们努力翻越的高山,到了“高山流水”的功夫,或到了“水到渠成”的境地,也就到了“手分长鬃,任你驰骋”的地步了。


  来路若是光明,去路一定平坦。

——即感悟之四


  以上三点感悟,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一切,也就是“感悟之四”了。


  也就是说,把以上三种“感悟”加起来,即可视为“来路光明,去路平坦”,此外,还有一个附加的条件,那就是:


  用“情、爱、感、知、灵、陪”去写。


  用“心、脑、手、墨、汗、血”去作。


  取生活酿酒,是歌也是赋。这,就是一个“依民族之*而生、敬民间文化为命”的作家在创作中,用半生汗水锤炼出来的“写作十二字”!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象征和一种载体,它是一种永恒。作为忠诚的文学之子,应作负重的金驼,肩负起弘扬地域文化的使命,更应有“日月为轮,银河为辙”的气魄,“胸中跑马,天为穹庐”的气度。


  《论语》里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漠南神笔——尹湛纳希,即把文学视为事关国*、事关国脉、事关国力,即民族凝聚力的大事业,并以高度的人丈智慧和精神探索力加以展示。尹湛纳希捧出的是热血,留给我们的必定是不朽的灵*,可谓是蒙古民族的杰出代表。


  文学正处在迅猛发展的阶段。诚然,对整合、重构、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精神、强旺来说,文学也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努力吧,朋友们!


  (按住图片三秒钟,即可添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作家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