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好书荐读论语与人生回到孔子认识
TUhjnbcbe - 2020/10/25 23:43:00

(北京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孔学堂书局年再版)

中国式人生,绕不开孔子。

大圣人、丧家犬、绊脚石还是乱炖的心灵鸡汤?当下我们对孔子的观感,多少有些复杂。历史的迷雾、外在的标签让圣人面目变得模糊。可当我们行走于世、做人做事,却又分明时时感受到他留下来的情感逻辑与行为准则,这或许就是强大的民族心理积淀。

套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你爱或者不爱,他都在那里,不悲不喜。”而事实上,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正是在与这位先贤的对话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在。眼前这本夏海先生的《论语与人生》,便是这样一种尝试。作者的阅历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文革”时期上中小学,上山下乡时工作,恢复高考初期上大学,工作几十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的巨变,如今这一代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岁月积淀下的人生厚度,时代磨砺出的难得静气,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孔子对话就变得朴素而有力,直指人心。正如作者在书中的自陈:“窗外月光如银,室内青灯相守,在这一时刻捧读《论语》,细细品嚼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于枯坐中遥领圣贤之音,作者没有“独乐乐”,而是真诚地献出所得,以期“众乐乐”。

与圣贤对话殊为不易,要穿透许多诸如时空、文化的阻隔,还要克服沉浸于自我诉说的诱惑。古人可采取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两类。前者重发挥,以阐释自己的观点为主;后者重还原,以考据注释为己任。夏海先生选择的方式或许正暗合了夫子“执中”的理念——他以《论语》注孔子,并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作为注脚。这种个人化的解读方式,让本书文本呈现出难得的诚意——既不会任由恣肆、不着边际,写成无可无不可的心灵鸡汤;也不会泥古不化、胶柱鼓瑟,成为皓首穷经的老学究。

中国文化有重整体、重感性、重直觉等特质,如《论语》中所显现的,孔子喜欢用简短而有力的句式来表达深邃的哲理。这为后人解读既制造了麻烦,也留下了空间。本书中有大量情感充沛的语句,如“闲来读《论语》,不时感到和风徐来,和气生成。”“近读《论语》……胸臆间不时涌起对父母虔诚的孝敬之心和浓烈的感恩之情。”等等,这也向读者昭示了作者的努力:以中国特有的审美直观的方式走近古圣先贤,这是一种融合了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方式,因为契合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习得传统文化的重要法门。因而作者也收获颇丰:“慢慢地,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孔子形象矗立在我的面前。”

作者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孔子?显然,夏海先生想对话的是一个人,不是牛*蛇神,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如神偶像。不管是封建时代被供起来成为作恶的理由,还是后世被掀翻在地骂作罪恶的孔老二,都不是那个具有鲜活思想脉络的孔子。本书通过《论语》中的观点、叙事、人物对话等还原了一个具有生活逻辑的圣人形象。在作者的解读中,孔子除了具有深邃的思想、崇高的追求,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会*咒发誓,也怕别人误解,会开玩笑也会着急,一个充满生命情调的孔子扑面而来。于是,对话变得自然,如流水般汩汩而出。这样的解读,无疑更具时代性,也更能走进当代人的心灵深处。

古希腊神庙上有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个概念叫“轴心时代”——大概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同中国一样,在以色列、古希腊和古印度也都出现了灿若星辰的思想巨人。他在考察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后得出结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曾经一度“失掉自信力”的中华民族,如今走在复兴路上的古老中国,需要这深情的回望,来重新发现并进而创造充满活力的文明因子,为人类文明的演进贡献力量。这或许,也是迎接历史新飞跃的必由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夏海先生的《论语与人生》便是一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作者花大精力参悟、辨析孔子,最终把圣贤语录内化为价值追求。

因此,这本书实际上展示了一个人体味文化传统的心路历程。也许你也可以从读这本书启程,开始找寻属于自己的思想高地和精神坐标。

(来源:人民日报)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书荐读论语与人生回到孔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