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一切皆是「Ω|元」!「Ω|元论·佛法随谈」连载:2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0分钟~也许一辈子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佛教概念:缘起性空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佛教概念:缘起的定义什么是:缘起?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
什么是:因缘?根据《君正之道》的「Ω|元·专辑」和「Ω|元典·专辑」的系列连载,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表格:Ω
∞|人生
的基本因素
0|生命
的基本元素
1|性命的基本因素∞
命运意识天赋0
缘分|因缘
心识|心灵与身体
天性|自性1
风水
舌识|舌头
性格2
私德
耳识|耳朵
精神|精神力3
聪慧
眼识|眼睛
能量|能动力4
交际
鼻识|鼻子
习性|适应力表1:人生、生命和性命的六大因素Ω
∞|人生
的基本因素
0|生命感觉
的基本因素
1|感觉之物
的基本因素
∞
命运知觉存在0
缘分
触觉
触动1
风水
味觉
味道2
私德
听觉
声音3
聪慧
视觉
光线|色彩4
交际
嗅觉
气味|香臭表2:人生和生命感觉、感觉之物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缘分|因缘,是0元素。
缘分|因缘的产生,是天性所然|自性所然。
缘分|因缘,是心灵与身体的一种触动。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一切诸法,是指什么?在佛教中,一切诸法,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生灵、法则、事情和物质等,即「Ω|元」之中1、2、3、4元素。
缘起,是什么?缘起,就是指一切生灵、法则、事情和物质等,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换句话来说,缘起,就是指1、2、3、4元素,都是由0元素所产生的。
什么是:性空?性空,就是指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性空,是∞元素。
性空,是因缘这个0元素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
性空,是意识所意识到、知觉到的一种存在。
0是∞的反元,∞是0的反元。
∞和0,是同生同灭的。
意识和心灵与身体,也是同生同灭的。
性空,既是∞元素,又是0元素。
性空,即是无穷大的存在,又是无穷小的存在。
缘起性空,是什么意思?缘起,就是指1、2、3、4元素,都是由0元素所产生的。
性空,就是0元素和∞元素。
缘起性空,指的就是以下道理:
1、2、3、4,都来源于∞和0。
信息、性格、精神、法则、事情、过程和物质等一切的客观存在,都来源于生命,即是心灵与身体和意识与潜意识的总和。
一切来源于生命!这就是缘起性空的真实含义。根据《君正之道》的「Ω|元典·专辑」系列连载12:「Ω.1|元·性命的原始属性」(上)中第Ω节:空元灵|空元系,永恒超越之道,中所述:
Ω
Ω|六大元素
∞
∞=4÷00
0=∞-∞
1
1=∞×0
2
2=1+1
3
3=22-1
4
4=2(3-1)
表3:「Ω|六大元素」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0元素,是怎么一步步地产生1、2、3、4元素的。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佛教理论:因缘果三位一体根据《君正之道》的「Ω|元·专辑」系列连载13:「Ω.3|元·核心定律的境界」(中)第0节:因果律,善恶无一,中所述内容:
0,既是因,又是果。
0,既是1、2、3、4、∞的因,又是∞、4、3、2、1的果。
参照表1,我们可以再次得到以下结论:
心灵,既是因,又是果。
心灵,既是心灵所产生的一切信息、法则、事情、物质和意识的“因”,又是心灵所产生的一切意识、物质、事情、法则和信息的“果”。
其中,0既是因,又是果。这符合0作为「0
因果
因果律」的定义。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
心灵对外所产生的一切,无论善恶与否,终将会全部回到心灵。
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担相应的果。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无漏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