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画不尽的绿水青山现代人该如何欣赏青绿山水
TUhjnbcbe - 2025/6/28 19:06:00

撰文

邱书婉来源

界面艺术

中国画题材大致分为三种,人物、山水、花鸟。简单概述,隋唐之前兴人物,宋元时期兴山水。而青绿山水画自带皇家审美基因,发展高峰在宋代,低潮在元代,继承在明代,复兴在近代。为何会有这样的审美流变?掌握背后的规律有利于今日更好的赏析和创作。

一、生而高贵自带传奇色彩

作为最知名的青绿山水工笔画代表,是北宋晚期的《千里江山图》,此画出自于一位名为王希孟的宫廷画院学生之手,当年他只有18岁。少年似如天选之子,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指点,笔墨精进神速,用半年时间完成创作,或许是耗尽了心力,两年后不幸离世,但也仅凭此画,传世千年。

北宋(—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部分)绢本51cm×cm

近12米的长卷上,绘尽山川之壮丽,江河之秀美,青绿重色,历尽沧桑至今仍灿烂夺目。气势磅礴的画面与金碧辉煌的色彩,传递出皇权与天人秩序之感。

绘画在宋代,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最大原因是有来自官方的推广,喜欢艺术的宋徽宗专门开办了自己的皇家院校,培养宫廷画师。整个社会也上行下效,蔚然成风,极为重视风雅之事。

既然是皇家出品,作品必然带有宫廷审美之风。而中国画的发展途径并非一开始就是水墨,反而是从设色开始。设色,即晕染彩色。中国古代对色彩研究早已有之,在周代就有“五色”的概念提出。大自然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并无尊卑之分。但人世间的色彩,是带有一定文化意味的。比如黄色,代表九五之尊。

上古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红和黑才是“正统色”,青色、绿色被视为“间色”、“贱色”。然而两汉时期,西域佛教传入,绘制了大量图说教义的壁画,受犍陀罗画风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当时的敦煌就是西域佛教活动的中心,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影响了中原传统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敦煌壁画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从隋到唐再到宋,能用青绿色作画的基本都是御用画家或者皇家子弟。因为此颜色来之不易,需要用比较昂贵的矿物质研磨而得,制作成本很高。再加之,绘画材料仍然更多选用绢帛而非纸张,制作成本和创作周期都很久,从而进一步凸显了青绿山水的贵族身份。

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艺术效果金碧辉煌,宏伟壮观,深受宫廷贵族喜欢。然而宫廷的审美就一定代表最高境界的审美吗?如果回溯历史,会发现《千里江山图》在历史上的鉴藏体系中很长一段时间多处于一种寂寞的状态。即使是宋徽宗最后给的点评也只是“上嘉之”,而非“神品”,这又是为何呢?

二、为何偏偏是山水?

在宋代青绿山水画达到鼎盛之前,早有先人探索过,最有代表性的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之作,而后还有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等。

隋(年~年)展子虔《游春图》绢本4cm×80cm

《游春图》表现了一队人马家眷,于春日泛舟于山水之间的景象。年,收藏大家张伯驹捐献予故宫博物院。如今,《游春图》已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时常会与观众见面,如年触发“故宫跑”的石渠宝笈特展,以及年青绿山水特展上。

距今已有多年的《游春图》,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沈从文曾说,这幅画卷的重要,实在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史的桥梁意义……没有它,历史即少了一个重要环节,今古接连不上。

山水画,也被称为风景画,隋代之前因为绘画题材多以王宫贵族肖像或生活记录,山水处于一个背景衬托的角色。且人物与周围自然环境比例不协调,画法属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比如东晋时期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就有出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景象。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样貌其实就是青绿山水。青,是指矿物颜色石青,一般施于山尖;绿,则是指矿物颜色石绿,一般用在山腰处,以表现山色青葱;山脚和坡岸则通常以赭石表现土色,三者相合,山色丰富而沉稳。而这种绘画技法最早源自西域,也就是说青绿山水画的出现也是中西文化融合之后的再创造。此外,青绿山水画在唐代能够发展成熟,也和整个大唐的开放包容的大环境有关,使其审美偏好都偏向多彩色,比如唐三彩就是例证。

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提到,“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应该是在中唐前后。"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在唐之前宗教意识比较浓厚,人对自身现世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画不尽的绿水青山现代人该如何欣赏青绿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