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们,在梁启超美学思想的认识与批评上,也存在着双重的认识误区,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在政治与审美两者关系上存在着认识误区。
在政治阶级研究者眼中,梁启超的美学思想要有价值,必须在阶级身份上取得合法性,当他们将梁启超定位为地主阶级时,他的思想就完全是反动落后的,他的美学思想当然也是反动落后的。
当他们将梁启超定位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时,他只有在维新变法时期,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身份,与封建地主阶级斗争时才是先进的,其后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身份,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则是落后的、反动的。
即使蔡尚思努力提高梁启超美学思想的价值,也必须通过阶级身份的拔高才能得以实现,他要先将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与政治思想剥离开来,认为他的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封建地主阶级。
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则是资产阶级的性质,这样,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就可以提高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同等地位,不过,其后新文化运动中的趣味美学,因反对社会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依然是落后或反动的。
启蒙研究者将梁启超美学思想,从简单的政治阶级评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认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真正价值,在于思想启蒙,梁启超的美学,因负载了启蒙的使命,而与王国维一起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在政治阶级研究者与启蒙研究者的眼中,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并不因为“美学”而获得价值,而是因为外在的“政治”或“启蒙”而获得价值。
这两类研究者,显然都是单纯的外部研究视角。纯美学的独立研究者,则站在纯美学的角度研究梁启超美学思想,他们从梁启超的美学著述中寻找纯美学术语,再按照纯美学的理论框架,编织梁启超美学思想体系,并通过这些术语的勾连,研究梁启超前后期美学的内在关联,并编织出梁启超“纯美学”的思想体系。
这种研究方式,其实是站在纯美学的角度,研究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显然是内部的研究视角。不过,无论是外部研究视角,还是内部研究视角,他们都是一元性的研究视角,他们或从政治,或从启蒙,或从审美一个角度来研究梁启超的美学思想。这种研究方式有它的合理性。
因为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同时包含了政治、启蒙与审美的三维视野,通过任何一个视野都可以进入梁启超的美学,都可以在某一部分或某一点,把握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但同时,问题也因此而产生。
梁启超美学思想同时兼备政治、启蒙与审美的三维视野,当我们从任何一个一元的视角进入时,并以为从这一个视角,就可以把握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时,就陷入了盲人摸象的怪圈,就把所摸到“象腿”或者“象鼻”当成了大象本身。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研究,之所以陷入一元论的怪圈,就在于研究他们在政治与审美的关系认识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误区。在政治阶级研究者与启蒙研究者的眼中,他们眼中并无审美的独特性。
同样,在纯美学研究者的眼中,他们也否认了政治的存在价值。换句话说,政治与启蒙,是在对审美的漠视中获得价值;纯美学则是在与政治的对立与否定中获得价值。
这样的认识误区,虽然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进入梁启超的兼备政治、启蒙与审美属性的美学思想,但都没有办法真正进入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并不能真正把握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特性。
只有从政治与审美融合的视角,并同时兼备政治、审美与启蒙三维融合的视角研究梁启超美学思想,才能真正进入同时兼备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与文人政治家身份的梁启超的美学。
二是在政治的多层内涵的体认上,存在着认识盲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们,之所以陷入一元视角的怪圈,其深层原因,在于他们对政治多层内涵的体认上,存在着认识盲区。
无论是政治阶级论者、启蒙论者还是纯美学论者,他们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