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典籍里的中国》已经播出,与第一季相比,在后期特效加持下,震撼呈现典籍版本,典读会空间仿佛置身山林书屋。
而备受好评的“照镜子换装”在现代演员和古代先贤对拜之后,镜子内外全部变成“古人”,增强了一眼千年、穿越时空的氛围。
1.书里书外,文化与智慧的氤氲
看《典籍里的中国》预告片,都会期待这次讲述哪部作品?
典籍的故事,作者的经历,艺人的演绎,让典籍穿越时空,启迪心智,很多人甚至还想马上拿到原著一睹为快。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是成功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物历史可视化表达,是吸引人们聚焦栏目的主要原因。
优秀历史文化典籍里,蕴含着古代先贤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哲理,蕴藏着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价值理念、精神特质和气度神韵。
怎样让充满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焕发新生,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典籍里的中国》担当起一座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讲述了11篇文化经典,宏大的制作、精湛的特效技术、情景化的呈现和通俗化的阐释,让人们这样评价: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有风骨、有情怀、有厚度的节目,深度挖掘出了蕴含在典籍中的久远、深沉、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诠释了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命脉。
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秘密正藏于此。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精选《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水经注》《说文解字》《茶经》等典籍,在更加广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上,诠释出新的境界与风貌。
2.戏里戏外,古人与今人的相遇
新一季首期节目,演绎了“布衣都总裁”陈济立志、悟道、修书的人生历程,识读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撒贝宁,依然担当“当代读书人”。
他的主持风格亦庄亦谐,老少咸宜。
过去,撒贝宁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法制节目主持人的一丝不苟,但频频亮相综艺的他,越来越多地呈现“自由放飞”的样子。
在当评委的过程中,他获益良多。《诗画中国》里的他,在普通人家的顽皮劲儿更像生活中随性的他,有幽默的搞怪,有感性的流泪。
在当代读书人角色里,他本色出演,浸润在历史画卷里,与专业演员过招演技见长。
同时又跳出角色,回归主持串联,在过去与现实的转换中来去自由。
“布衣都总裁”陈济的扮演者是段奕宏。
这么多年,段奕宏努力演戏,勤勤恳恳工作,用自己的表演给作品加分。无论是《士兵突击》中潇洒不羁的老A队长袁朗,还是《上海,上海》里儒雅大气的上海商业传奇人物刘恭正,段奕宏以一次次突破自我,风格迥异的表演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观众惊异于他一人千面的演技:下一部片子和上一部片子里完全是两个人,甚至面相都不同。段奕宏精湛、细腻的演技经常得到圈内、观众的赞赏,而他本人给人的感觉是淡定、宠辱不惊。
看着屏幕上的人物,你能相信当初段奕宏说要学表演时,父亲说“你也就能当个伐木工。”那段对话吗?
在央视大型栏目中担当角色,和宽银幕又不一样。这里,带有更多政治色彩。
段奕宏说,演员有三个阶段:
有要求的演员,让人期待的演员,让人相信的演员。他想做第三种。
.屏里屏外,经典与历史的回响
古雅的文字中蕴藏人生感悟和社会哲思。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用一部古籍串联了起来。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
《典籍里的中国》,既忠于历史的讲述,也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
站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观众们看到历史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
文化,默默跨越时间的长河,汇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古圣先贤展开的一场场跨时空对谈中,汇聚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心灵冲击波。
连他自己都说:“我每次最好奇的,就是会遇到跟典籍相关的哪一位先贤”,最新一期节目中,连撒贝宁自己也没想到,他“遇到”的是陈济。
第二季比第一季节目更加好看:
节目将戏剧美学融入电视创作,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精准找到能让古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央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表示:
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
文化自信,永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