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必得学术ID:topeditUS」
作者简介:本人男,今年5月入职国内Top10高校(、)讲师岗,硕、博毕业于国内Top15高校(、),赴美访学一年,入职后和博士期间发表、录用CSSCI论文近二十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承担项目、获科研奖励多次。
回首三年半的博士生活,历经学术“打怪”对心灵的考验,遭遇疫情“偷袭”对身体的磨砺,既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惆怅,亦有“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欣慰,若将博士生活比作西天取经,那博士论文即是这“九九八十一难”的收官之战,下面就将我在博士论文选题中的经验简要进行介绍,以飨诸位学友。
01
找一个“感觉对”的方向和选题
这里的“感觉对”主要是指两方面。
第一,需要选择呈现问题意识的方向和选题,这其实就是选符合“感觉”的命题。其实选择方向也好,选题也好,有时候经常训练可以培养这种感觉,就是观察政治现象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问题”感觉,就是一种问题意识。
这种问题意识并不是“提问题、想对策”,比如国家治理当前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构建对策?而是聚焦于现实政治问题中不符合常理的“问题”,比如一个事情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a-b-c”这种发展顺序,但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在实践中的发展顺序是“a-d-c”或者“b-a-c”,那这里面可能就隐含着研究问题了。
比如,是什么原因导致应然和实然的不同?这种不同是一个极端个例,还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不同能否解释一些问题,能否可以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有无以小见大、探寻相关更大问题的价值?等等。
大家要多观察政治现象,多培养自己这种意识。比如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崭新且极富研究价值的议题,当我看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这个现象的时候,我就有一个不理解的地方:在西方的学术视野中,无论是域外实践经验维度,亦或是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层面,都强调公民权利和社会自治,反对公权力的大量介入,这似乎已经是约定俗成的。
但是,中国的实践中,“党建引领”中政治权力以国家公权力形式大量介入,而且经过日常实践、疫情治理等一系列验证,效果很好。所以我就蒙圈了:中国的“党建引领”这种能与西方理论分庭抗礼吗?在实践中真的是有效的吗?
如果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其适用于中国?这种模式能够充实社会治理理论吗?这是否可以成为中国情境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呢?这种模式对其它国家和地区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呢?在这一反复追问的过程中,研究问题就浮现出来了。
第二,“感觉对”指的是符合你的研究兴趣,最低标准是起码不反感。每个人在科研中的兴奋点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大家不要强迫自己做热点,而是选择兼顾热点和自己兴趣的选题。我选择党建的原因,是因为在数年前的时候,政治学对于党建领域的介入还很少。
当时我认为,政党可以说是中国政治现象中最重要的,但是作为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为什么政治学没有怎么涉及呢?这种好奇和兴趣,一直支撑着我做到现在。这就是博士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中所强调的“激情”,大家一定要选择自己兴趣范围之内的。
02
找一个“适合的”方向和选题
所谓“合适的”选题,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合适的”是指符合学术规范的选题。真正符合学术规范的选题,是一种“有聚焦、有意义”的选题,比如,你写“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就很不合适;如果再聚焦一下,写“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民参与动力机制研究”,这个就更聚焦;
如果根据需要,还再加一个视角或者时间限定,比如“社会资本视阈下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民参与动力机制研究”/多维融合: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机制/“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民参与动力机制研究——以J省C市的社区治理实践为例/”等,大家看,这样聚焦的主题就清晰了,而且也很有意义。
“好的选题决定了成功的一半”,所以大家在确定选题时,一定要多和老师、和师哥师姐商量,最终选择最合适的。
第二,选题主要应着眼于中观维度。即文章研究对象和涉及内容应当主要围绕中观层次,除了特殊题目,只涉及一点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东西即可。有学者提过这个问题,这里面我根据经验来划分一下,供大家参考:
宏观层面包括大的背景性、战略性、文化性元素,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党内法规的文化意蕴等;中观层面涉及到制度、组织、机制、关系、群体、价值等;微观层面含纳的主要是人的微观心理活动,比如认知、态度和行为等。
宏观层面的内容可能会在文章中涉及,但是如果单拿来做研究主题,部头大、入手难,远超博士生能驾驭的水平;微观维度则适合特定议题,比如公民的反腐感知度、满意度之类的,但是这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心理学等。
所以我觉得,比较合适的选题,是主体在中观维度、涉及一点点宏观和微观维度内容的选题。
第三,选择既处于学术前沿又有持续热度的选题。比如,我个人认为,当前处于上升趋势的、未来1-2年内依然会是理论热点、未来3-5年在实践中不会取消的政治现象是比较适合作为研究对象的。
比如,“党建引领”和“基层治理”在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到,在实践中呈现出全面铺开、百花齐放、不断完善的趋势,各地方和基层推行动力十足,舆论也是几乎一边倒好评,这种就可以去研究。
但是有些议题不适合,比如当时争议就比较大、对可操作性存疑的现象,就尽量别选。
比如廉政账户这一议题,当时很多人有兴趣,还出了一些文章,比如从清朝养廉银子角度进行的审视,但后来都该类文章基本没有了,原因就是,当时已经有一半省份已经悄悄撤销了廉政账户的政策,而且争议颇大,所以实践走向从“廉政账户好”变成了“撤销廉政账户”,这就不适合写了。
这个就需要大家在看完一些文献后先自我评估一下:这个选题真的能做吗?
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寻找博士论文选题如寻觅人生伴侣,“有感觉”但“不合适”的选题本身基础不牢,最后总是“地动山摇”甚至“全面崩盘”,“很合适”但“没感觉”的选题让人兴味索然,最后往往“应付了事”甚至“弃如敝履”,愿大家经过积累与思考能于博士选题之路上“觅得良人”!
END
转自:募格课堂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