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只寥寥几句,便点明了王国维评论诗词的一个核心观点:以境界来评价词的高下优劣。这也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更是本书的灵魂所在。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有如下好奇:《人间词话》是一本怎样的书?他对历代著名词家有哪些精妙点评?王国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下面,我将为大家揭开《人间词话》的神秘面纱,领略中华传统诗词文学之美。
何谓《人间词话》?
在这里,我不得不折服于王国维先生的诗情画意,为这本书赋予了《人间词话》极富想象力和美感的名字。
《人间词话》是一本词评,分为上下两卷。目前存在两个版本,一为年的的手稿,也即初版;一为年的校编稿。在这本书里,王国维点评了自晚唐至南宋时期历代词人及其作品的高下优劣。
王国维认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人,那他才是有境界的。否则就是无境界。
境界有大也有小,不能以大小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哪里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了。
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人间词话》,王国维作于~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那么,王国维为何写就《人间词话》?
王国维生活在中国黑暗的时代,外族入侵,清政府没落崩溃,社会失控,价值体系紊乱,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着剧烈动荡,个体生命在精神上处于迷茫和苦痛。王国维的人生也经历着时代痛苦的洗礼。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回国,他说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的虚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自是始决计从事于哲学的研究”。
人生问题的困扰使他走向了哲学。在哲学之中他涉足到康德、叔本华哲学,希望通过哲学能够揭示人生的真理,摆脱人生的痛苦与无奈。
王国维还指出,词中所写的形象(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感情来选择,安排的。
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当然,王国维并没有明确和具体地论说这一点。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名为评诗词实为品人生
在《人间词话》这本书里,王国维总结到:
诗人对宇审人生,必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众。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此番文字,将境界的本质一一道破:最终作品的好坏,不在作者创作技巧是否高超,不在作者所用语言是否精妙,而在乎作者对于人生、对生命的观察、理解和体悟,其思想高度和境界才是决定文章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因此,读《人间词话》,我最深刻的感悟便是:《人间词话》一书,虽然评的是词,但是品的却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