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高考作文指导青年人到底怎么了,议论文
TUhjnbcbe - 2025/6/23 2:35:00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选取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会决定一篇作文的优劣和成败。就新材料作文题而言,题目中的“材料”常常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审清题意、打开思路之后,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加以诠释。

那么,怎样选取最佳的角度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的写作角度。此外,入题角度或者说“论域”应尽可能“小巧”而集中,千万不可贪大求全。

议论文缩小论域、深化论点的有效方法,是眼观现实,将题意与某种社会现象相对接,进而专其一点,作重锤敲击。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命题一般会以一个概念、一个判断、一组关系或一则材料的形式出现,其表述往往是比较理性、抽象的。这时候就可采用“化理为象”的方法,即用具体的现象来解说抽象的道理,“以改善读者的阅读口感”(梁衡《文章五诀》)。比如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野百合也有春天》从“教育”切入,讨论智慧应有的景象,强调了智慧要有个性,不从俗。这是考生清醒地审明题意且有独立思考、辨析能力的体现,显示了对“智慧”的鉴识。文章写道:

在当下这个机械化批量生产人才的大工厂里,智慧似乎已成了分数、名次、学历的代名词,失去了自身的景象。在“高考工厂”里,孩子们夜以继日地学习知识而非智慧。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僵化的“智慧理念”异化为鸡汤文学的盛行,“高考决定人生”的标语性的呐喊;大学教室里从没有讨论的声响,教授们一个个好似“神职人员”,尽管道行参差不齐,但行为举止惊人统一,手捧课本结结巴巴地讲授枯燥的知识,老师学生的目标都停留在考研论文上……

……

人生倘若能以这般高傲的姿态面对“智者”,让智慧成为人们失败之后“这不妨也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方式”的感慨,而不是高考放榜后的失声痛哭,对“智慧”这一名号的不断渴求,那么,你的内心也一定像被智慧的清泉荡涤过一般平静、清澈……

智慧是一首诗、一幅画、一碗面……每个人不一定都要如玫瑰般夺目。这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野百合也有春天!

从行文构思看,考生以“野百合也有春天”为题,文末形象地呼应,将自己认知的“智慧”形象化,这是构思的成功。文章展示“智慧”特质,瞄准教育不智慧的脉门,在对比中彰显自己认识的“智慧”:独立之精神、丰富多样,一首诗、一幅画、一碗面……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能多用修辞,将智慧的景象具象化,生动活泼,显示出考生的写作功底,尤其是一些对比性譬喻,深刻而有意味。

另外,还可通过添加成分来缩小论域、深化论点。例如面对命题作文“不要轻易改变”,构思时可以这样添加成分:(1)补宾语。比如写“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不要轻易改变城市的建筑风貌”等。(2)补主语。比如写“父母、老师应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轻易改变他人的个性”“鲁迅,你弃医从文,但没有轻易改变自己”。(3)补状语。比如写“面对挫折,不要轻易改变前行的目标”“面对喧嚣的环境(他人的指指点点/反对者的声音),不要轻易改变最初的理想”等。

青年人到底怎么了

最近,大学生自杀、失踪、退学等新闻不时见诸媒体,发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的悲剧格外让人揪心。当看到类似新闻的时候,有人总会“倚老卖老”地感叹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实在太脆弱了!社会舆论也总是倾向于责备年轻人。

的确,一些年轻人在困难面前拥有一颗“玻璃心”,这是事实。但是,年轻人也感到很委屈,毕竟自己想做得更好的初衷没有错。一些舆论在责备年轻人脆弱的同时,却鲜有人会追问,为什么年轻人会“库存”如此多的焦虑?

“只要你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你不用管。”这是很多孩子都听到过的话。为了应对高考,孩子少了很多应有的人生体验,也少了很多发自内心的愉悦。可悲的是,家长以爱之名义,努力把孩子的各种压力“扳道岔”。不少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为了补偿之前失去的人生体验,行为、情绪时有失控——有的孩子迷恋上游戏,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更多的孩子没有了高考压力,生活却失去动力。面对现实的生活,孩子反而焦虑得不知所措。

其实,在焦虑面前,孩子一直被成人世界牵着走。在娱乐节目中,孩子像成年人一样说话,就能得到更多的喝彩;幼儿园举办活动时,孩子们当主持人,事先要背老师提供的主持词,并被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就像小大人一样——别忘了,这是在向孩子传递大人们的焦虑——无形之中摧残了孩子的童真,而成人却以此为乐。孩子,却不得不选择迎合大人——因为只有大人们才掌握资源,孩子却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

孩子是成人焦虑的最后承担者。在南方某地,有几年的年末,教育局在召开校长会议时,在校长中间摆放一个红椅子,让成绩考得最差的学校的校长坐在上面。可以想象,坐红椅子的校长是多么难堪与焦虑。回到学校,他的焦虑一定会转移到老师身上,老师的焦虑最后还是落到孩子头上。孩子的焦虑却无处释放,他们成为焦虑的最后承担者。焦虑传递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孩子们“躺枪”。

让青年不再焦虑,谁该“吃药”?仅靠几场心理辅导并不能解决问题,心理剧再有效,也是针对心理重疴的挽救性举措,是亡羊补牢。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整个社会的“长线投资”,从小为孩子们营造焦虑感更低的环境。除了为孩子们减少传统的课业负担,还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提高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知识素养,让老师学会对孩子们处于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因势利导。

减少年轻人的焦虑,是个大课题。眼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因此刻不容缓。

本文并没有空泛地谈论“年轻人健康成长”这一话题,也非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焦虑无处释放”作高谈阔论,而是将论题锁定为“减少年轻人的焦虑,是个大课题”。如此处理,便于谈深论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从行文思路看,开篇列举现象,并突出“社会舆论也总是倾向于责备年轻人”;快速地用“但是,年轻人也感到很委屈”转折后,正式进入主体部分。综合看来,全文持论辩证客观,论证思路渐次递进,读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启发性。

原创稿件,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作文指导青年人到底怎么了,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