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丢弃追名逐利的巧智之学,就会少许多烦恼
TUhjnbcbe - 2025/5/19 17:43:00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

人世间谁没有烦恼?各人有各各自的烦恼,烦恼的来源各不相同。但是,人们发现,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知识所引起的,读书人的烦恼比一般人多。

知识和烦恼是一对双生子,它们相伴而生。

读的书越多的人,想得越多,忧虑就越多,烦恼也就越多,经受的苦难往往比一般人多。

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还是少识字好,只要能认会写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苏轼是个聪明人,参加制考被评为第三等,是宋朝开国百年入三等的第一人,而一、二等是虚空的,是实际上的一等。

御试完毕后,宋仁宗喜不自胜,回到后宫后高兴地对高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这两个宰相,一个指是苏轼,另一个是他的弟弟苏辙。

宋仁宗规定:“自今制科入第三等,与进士第一,除大理评事,签书两使幕职官。”进士第一,就是常说的状元,制科考试入三等就按照进士第一委任官职。

苏轼入仕的起点比常人高,仕途却十分坎坷。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做法,被迫离京,三个月后因所写公文加入个人感情色彩,被新党构陷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幸有多方营救和干预,苏轼才免一死,贬谪黄州。

在黄州期间,侍妾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苏轼做一首诗《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人人都希望自己养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而苏轼从自身的经历认识到“我被聪明误一生”,刚刚经历的大磨难让他心有余悸,认为人太聪明也不是什么好事,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聪明,愚钝一点,仕途顺利,平平安安的,不要像自己那样锋芒毕露,得罪人而造成人生坎坷。

苏轼的聪明不只是表现在天资聪颖,而是他饱读诗书,对政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到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副作用,他持反对的意见,因而遭到了排挤与陷害。他的聪明才智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敢说敢为带来了人生的波折,因此感慨识字多忧患多,自嘲还不如只认自己名字就可以了。

不只是东方人这样的感慨,西方也有同样的看法。

《圣经》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伊甸园中央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之树,另一棵是智慧之树。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除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园子里各样的果子都可以吃。

有一天,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让亚当也吃了,于是两个人拥有了智慧,能够区分出男女,懂得了羞耻,辨别出是非,判断出善恶,便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亚当和夏娃有了智慧,却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不仅要为生活操劳奔波,而且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生出无穷无尽烦恼来,并且这种烦恼也遗留给后代,人类世世代代生活中烦恼之中,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一出生就带有原罪。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类懵懂无知的时候,无忧也无虑,有了智慧开始思考的时候,人就有了烦恼。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学习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文明素质,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特别是现代人享受到了知识带来的福利。

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知识很重要,为什么有着相反的看法呢?知识究竟能带给人的是福乐还是忧虑?

其实老子早就给出了答案,他说:“绝学无忧。”关于“绝学无忧”这句话,争议比较大,争议的焦点就在“绝”字上。

一种看法认为,“绝”是超绝,“绝学”就是高级的学问,指向“道”,有道者不忧。如果一个人真正地领悟了大道,就会将一切都看得通透,人生的幸与不幸都看得平常,都能淡然处之,还会有什么值得忧愁烦恼的呢?

另一种看法认为,“绝”是弃绝,“绝学”就是抛弃学问,抛弃学问就没有了忧虑,苏轼认为识字让充满忧患还不如不识字,与老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那么,老子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真的让人变傻变呆吗?老子作为一个智者,绝对不会反智的。否则,他留下充满智慧的《道德经》作什么?没有智慧人就辨别不出是非,如何能大道?

我们不妨反向思维,让人的忧患之“学”是什么?

老子在下文里讲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昭昭”,“众人察察”,“众人皆有余”,众人所追求的是享乐、精明、富富有余这样的生活,说到底无外乎就是名和利。

对于名利的追求,得到就高兴,得不到就会忧虑不安,而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人的烦恼也是无穷尽的,这就是人产生忧虑的原因。知道得越多,欲望就会增多,由此带来的烦恼就会越多。

老子说,“绝圣弃智”,要人们弃绝聪明才智,因为“智慧出,有大伪”,有了大的聪明才智,就有了大的虚伪,人们把心智都用来投机取巧上了,因而老子主张要人们杜绝、丢弃那些充满心机、欺诈的伪智慧,而不是要人们放弃真正的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这里说的“学”指的是俗人追逐名利的世俗末学,不是真正所谓的学问,不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道。

“绝学无忧”,就是要抛弃多欲引起的对名利的过分追求,抱朴归真,回归人的本真状态,人就会少去许多烦忧。这就叫做“绝学无忧”。

再回过头来看苏轼,他虽然一生坎坷,当他在挫折中认清了现实后,不再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纠结,人生就放达了。

他在黄州第三年写了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认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淡泊宁静,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无忧无患,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人生就轻松自由,少了哀怨,多了放达,苏轼的诗词才显示出豪迈奔放之气。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丢弃追名逐利的巧智之学,就会少许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