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ChatGPT席卷全球,成为当下最红的热门话题。继元宇宙之后,一个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来临了吗?它对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转折性影响?年2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许纪霖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家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笑宇从科技、人性、伦理多种视角,碰撞思想的火花,展望人类面临的新的生活处境和心灵世界。
许纪霖:今天这场对话是从科技、人性和伦理的多重视角来讨论ChatGPT与人工智能。最近半个月网上已经有很多专家从技术的角度谈论ChatGPT,但我觉得ChatGPT的产生不仅是一个技术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它甚至和社会经济和政治都息息相关,所以或许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来思考这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将会给人类,以及个人带来怎样的变化。我想先请笑宇来介绍一下这块的技术。
张笑宇:目前OpenAI推出了包括ChatGPT在内的一系列同类产品,部分产品在某些特定方面的表现甚至要优于ChatGPT。我想通过ChatGPT,来聊聊最近出现的AI技术有着怎样的进步意义,它可能会扮演哪些角色。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当年AlphaGo先后战胜了世界顶级的围棋选手,当时的AlphaGo已经不像以前的程序,只能根据人类规定的算法执行出结果。它能够在完全了解围棋的基本规则之后,进行自我的学习与进化。而现在的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一般以图像识别为基础,以此来完成各种任务。它不光能识别学习,还能够生成新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是有创造能力的。
相较于过去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对话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它的核心算法还没有公布,但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去理解它。比如它的名字GPT中G(Generative)是生成、P(Pre-trained)是预先训练。实际上,ChatGPT不是实时联网进行回答,它有一个巨大的训练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再联网进行尝试。最后T(Transformer)是转换器,通过多层的转换,来生成接近人类的语言。
它早期版本的算法大概原理是:先有一个字母,通过向量图来猜测下一个字母跟它匹配的概率,之后组成一个单词,并猜测下一个单词跟它的匹配概率,最后组成一句话。通过分析这个能力,我们可以知道ChatGPT并不是真的学会了人类的语言方式,而是在尽可能地去模仿。虽然它的说话方式像人类,但并不具备人类的思维方式。
许纪霖:谢谢笑宇的介绍,接下来,我们先从感性入手,谈谈我们作为用户的体验究竟是怎么样的。
金雯:之前笑宇老师说了一个很重要的点。ChatGPT好像会说人类的语言,但它的思维方式和人类完全不同。那么,如果人和ChatGPT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两者还有没有可能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
自然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通过长期交流后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它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即使是人在说话的时候,我们想要表达的感受或观念也无法做到与语言无缝连接。人类在说话的时候,也不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它同样经过了内在的转译和翻译。事实上,人常常感到语言的无力,无法表达内心感受或所思所感。举例而言,在大部分的语言中关于疼痛的直接表达是非常稀少的,无非是疼痛、剧痛,或微痛,但这些表达无法涵盖每个个体感受到的疼痛。
如果扩展到所有情感,人类的语言更是千变万化。人类为了表达一种个性化的感受,往往会使用一种隐喻的、迂回的方式。因此,有创造力的人类语言使用者,一定会想到一个非常有趣和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情感。
对此,我测试了ChatGPT是否能理解隐喻。我用的例子是美国歌手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Cohen)在歌曲中的隐喻,科恩说:每个人好像都有罪的,走完了一生还没有摆脱负罪感;即使摆脱了,也依旧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但他没有直接这么表达,而是用了一个隐喻,科恩说蛇也会为它的罪恶而感到彷徨不安,所以蛇会蜕皮,似乎这样能褪去自己的罪恶。但在蜕皮后,蛇仍然非常脆弱,而且它的毒液已经流遍了全身。也就是说,即使你摆脱了上帝,摆脱了这种罪恶感,你仍然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你的人生仍然是非常痛苦的。
那么,ChatGPT是如何理解这个隐喻的呢?它说蛇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罪恶而蜕皮,这是因为蛇需要进行一个重大的生命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虽然它的重生可能并不开心,但蛇也会从中学习,变得更加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ChatGPT的有几个特征。第一,它不太了解人类文化里面典故的语言,它不知道蛇在《圣经》里有怎样的隐喻,蛇跟原罪、跟伊甸园之间的紧密关联。因此,它只能就事论事来做一个阐述。第二,我发现ChatGPT的设定很讲究“正能量”,如果你和它分享一个悲观的观点,它一定会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给你加油鼓劲。所以它首先反驳了蛇的罪恶感,然后强调了蛇的蜕皮会让它变得更好。第三,是ChatGPT无法从隐喻的角度理解这句话,不知道它在以蛇喻人。一来是ChatGPT没有人类的这种困境,二来机器没有经验、没有身体、没有社会交往,所以它也很难理解隐喻的概念,不理解人类借此言彼的行为。
在我看来,每个人在使用日常语言的同时,也时刻在使用着创造力。因为自然语言是如此“标准”,如果没有创造力,人类是没有办法表达自身的。因此,自然语言使用所需要的创造力比我们想象更多,而ChatGPT目前仍然表现得像一个没有领悟力的、乏味的对话者。至于它将来能不能够成为一个有趣的对话者,我对此持高度怀疑,这或许是大型语言模型非常难以逾越的障碍。
伊甸园许纪霖:我这两天也和ChatGPT交流了很多,我的感受是:ChatGPT有着一流的逻辑,二流的知识,三流的文字。一流的逻辑,是因为它算法太厉害了,整个对话非常流畅,它能理解你的语言和语境。虽然它的回答有时候会出错,但即便如此,它的逻辑依旧是清晰的。二流的知识,是因为它的英语资料数据库非常强大,可以说是有问必答;但和中国相关的知识却比较欠缺,抓取的数据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三流的文字,是因为它的回答都是缺乏个性的。它就像一个合格的学术助手,文字非常规范,彬彬有礼,但是没有个性,缺乏文采。姜宇辉: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还没有感觉到ChatGPT对我有巨大帮助,但相较于元宇宙的巨大泡沫,我对ChatGPT的判断非常积极。我认为它对人类知识的发展、写作的发展、思考的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推动或贡献。
许多人都担心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太快,担心人类会沦为技术的奴隶。但在我看来,ChatGPT并不像一个敌人,而是一个助手,帮助我在学习、写论文、做研究的过程中完成重复性的工作和低端思考:包括搜索和分类资料、阅读并概括文献等等。在它的帮助下,人类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人类的思考或者知识的创造性。
当然,许多朋友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觉得个人如果没有完成重复性工作的经历,例如学习语言和知识,就不可能拥有知识的成长。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其实个人不需要花许多时间去从事那些重复的劳作。而是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