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生作文专辑之四美育与人生
TUhjnbcbe - 2025/4/23 21:40:0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我们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满足运用知识服务大众的需要;而在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来谋求知识与感情的调和,从而有更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材料是倡导美育的先驱蔡元培先生对“美育与人生”关系的阐述,指出美育对于人生的重大作用和意义。核心概念“美育”是指培养学生乃至所有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蔡元培先生的话语的前半部分,指出我们要有普通职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服务大众。分号后为蔡元培先生讲话的重点,在工作之余,要进行各种审美活动,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从而陶养纯美的感情,塑造美好的灵魂,养成高尚人格,这些内美将外化为伟大的行为。最后一句进行总结强调,说明了进行美育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用美育为人生着色,生命才绚丽多彩,充实美好。

秉持美育追求

常熟外国语学校高一7班孙有昕

美育于生命,是给瓷器镀上的釉色。人的一生若要追求浪漫与诗意,就离不开文化美学。从百年以前水袖漫漫的折子戏,到如今耳机里恍若身临其境的音乐,追求艺术的熏陶、美学的教育,都是闲暇里诗意的选择。

对美育的探索,使人架构起理性与感性的桥梁。暖阳下微风穿堂过,书页映着一眼万年的漏窗纹路,读书使人明智清醒,也让人温柔从容。而不急躁不蒙昧,是我踏在园林的第一感受,彼时秋意浓重,雨水从瓦檐坠成银线,残荷听雨的好时光是可以看淡一切悲欢喜怒,摒弃方寸里的琐碎事。

美育是一种追求,诗不在远方,哪里都可以存在,但不追寻就看不到。遵义的独竹漂让我叹为观止,杨柳十七年如一日,从在独竹上摔几百次可以稳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她又将舞蹈与戏曲融入,一杆长竹如履薄冰,却抵不住翩跹如仙的瑰丽舞姿。不必走太漫长的路,美育只是一种熏陶,驻足脚下便可以开启追寻美育之路。美是什么?是天上的云卷云舒,是地下的万物生长,是蒙上雾气的窗上的层次……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美是雅俗共赏下的沉潜。育是美给你带来的熏陶,你从此有了自己的审美,辨得清真与善,懂得了假与恶。

去很高的山,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去听琴瑟管弦,分得清宫商角徵羽;去看梵高夺目的《星空》、去品莫奈《睡莲》里的一抹隐隐绰绰的浅紫;去听一场雨落在苔藓上毛茸茸的碰撞;去望一望雾气缭绕的茶园……都是美育的追求,因为有了对美的追寻,所以有了育美的熏陶。

我曾乘雨落在江南,奔赴一场深巷的筵席。青苔在碎瓷片上蔓延,雨水盛落在苔丛里。老者将残次的瓷品扔在深巷的瓷片堆上。他说:“见过美,所以要追求美。”瓷碰在青砖上,瓷片堆溅起水花,我听见裂纹的迸溅,就像小雨落在蛛网的颤动,我承认,我也在追寻美。

美育于生命不是不可或缺,但有了它,再黑暗无光的年岁都会被镀上一层不染风雪的金色。人被稳了心性,恰到好处的理智清醒与足够的从容刚好可以去追寻生命力的闪烁。

散文化的议论文是很精彩的写法:观点+材料+分析论证,同时又具有散文的感性灵动,比一般议论文更有文采和趣味,也更容易呈现出优秀学子个体的写作个性和高度。孙有昕同学交流考场写作感受时说,这些文句基本上都是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中瞬间迸发出的灵感,有些句子早在初中就开始摘抄,在高一的课堂上刚学完《登泰山记》,感觉合适用在这篇作文里,就现学现用了。果真是功夫在平时!

其实,高一同学在年12月测试的月考作文题,大半年前(年5月),和上一届高三同学也训练过,当时班级里的一位学美术的同学,通过不一样的艺术视角,为大家分享了她对“美育与人生”的看法,陌生化和新奇感,为文章增色不少。这启示我们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审美的心灵可以提升我们作文的境界。

扫浮华之雪,寻美育之花

届常外高三5班邓新苗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在耳濡目染下形成了对美的认识。美育,更是古来共谈的话题。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教育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不少哗众取宠的畸形审美被世人所追捧,在这样畸形审美的影响下,我们个人的审美难免受其左右。诚如木心所言:“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谁也救不了。”倘若让这样畸形的审美占据社会主流,青少年们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

美育之美,何为美?艺术家的眼里有世界,笔下有梦境。穆夏于年所创造的《百合花中的圣母》中,圣母双目微闭,双手捧于胸前,衣衫扬起,轻轻触碰在穿着民族服饰的少女肩上,成片的百合花绽放于她身后,在这样静谧安然的氛围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百合花的芬芳。做工复杂环环相扣的钟表也有着它的独特之处。欧洲古老的天文钟上,天文针的表盘外圈是一个24小时指针或表盘,而在指针的尾端会缀上一个小球或者太阳。如此设计复杂的天文针不仅可以报时,还可以提供日月位置,黄道星座,潮汐甚至主要行星的运行信息。摄影师用一张张胶片将那一瞬间永久定格,划过夜空的流星,缎带似的海浪。美是没有定向的,它不应被拘泥一格。美育教育的缺失,让多少美的印象隐匿于世。在当今世界,我们更需要鉴别美的眼睛,避免随波逐流。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有言:生活是富裕的,精神是困惑的,这样的人往往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看不到的。

美育于个人而言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开拓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文化涵养,于社会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美育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价值观,更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美育教育不仅是审美教育,也是心灵教育,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醒来,抬眼望去,看到的是海棠花未眠。美育教育塑造了他的高尚品格,丰润了他的心境,形成他柔软而诗意的文人风骨。

当我们拨开三千浮华之雪,寻得那朵美育之花时,你看到的是怎样光景?是伦勃朗的《夜巡》,还是莫奈的《野罂粟》。

还有位玩味文字和文学的高手,在她的文章里,太宰治、毛姆、汪曾祺、沈离淮、王尔德等,随意就在文章里走进走出,作者好像信手拈来一般,又像是和大师们交了朋友,把人生、谋生、生活和美育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之间一一做了辨析。

点亮美育之人生

届常外高三5班陆静怡

(江苏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我认为人类至高的荣冠,是美丽的始终。”诚如太宰治所说,美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而美育也成为了人生的必不可少。

对于一个人来说,“谋生”和“生活”应当被界限分明的割裂开,而美育就是懂得生活的垫脚石。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美育就是教人“欣赏一切”的教育,教人从落花里看见希望,从草木里窥见光阴。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缺少美育的人们只能看见花败、凋零和草木的凌乱。就譬如死亡,我们只会说“人死了”,而博尔赫斯却写下了“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美育之有无对于人言语思想的塑造可见一斑。

汪曾祺老先生曾指出:“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美育不是引人盲目地赏花、听风、看雪、观月,更要紧的是给人们换上一双主动寻找、发现美的眼睛,然后人才有了崇尚美的精气神。人们常说不能庸庸碌碌过一生,却始终不得要领,窃以为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别人的人生也未尝不是一种启发。我们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应适当填充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此方能点亮美育之人生。有人自诩懂艺术、会鉴赏,卖弄、吹嘘自己的所谓艺术,而兴许在同一时间,真正懂艺术的人在一杯茶里消磨了整个黄昏。

美育并不仅仅作用于个人的修养,它也能够引导社会的和谐,塑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受美育之感化,我们也可以像沈离淮一样“小池塘边跌坐看鱼,眉挑烟火过一生”。从烟火尘埃到村落里的鸡鸣狗吠,都是美的。因而美育是大众的,是全社会共同需要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在所有人都已学会用主动发现美的眼睛看落花与草木之后,自然与人的和谐也就不足为惑了。

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而我想说,美育不是让人们放弃谋生,而是指导人更好地生活。而“拥有自由、书籍、鲜花和月亮的人怎么会不快乐?”谋生与生活的统一,正是美育人生之重要意义。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如王小波所说,点亮美育之人生对我们亦必不可缺。

语文学科的许多知识相互联系,尤其在高中阶段,针对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训练,更是成为了高中语文课堂知识传授的内在规则。但是语文学科又像一门需要循环往复、潜移默化式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增长和完善知识。

我记得几年前听过江苏省如皋中学王学东老师《高中,我们如何教语文》的讲座,他谈过关于《日知录》的设计:第一个板块是“今日阅读”,要求每位同学每天阅读三篇千字左右的美文,并在这个板块记下所读文章的篇名及作者;第二个板块是“今日摘抄”,要求每人从当天所读的三篇文章中选取精彩语句摘录下来,摘抄的文字不得少于字;第三个板块是“今日感悟”或“今日见闻”,要求每人每天针对所读的文章或所经历的事情写感悟或见闻,所撰写的文字量不得少于字。

以前,我要求同学们积累,但是受学习量和作业量的影响,学生积累文章和句子,大多只能在周末匆忙间赶写出来,既没有质量,又不够数量;有些同学时常以篇幅短小的诗歌和简单名言应付,敷衍了事;积累内容不成系统,阅读没有体系;积累的素材陈旧,经典和时鲜的材料不多,东拉西扯,拼凑了事。大部分同学除了课堂老师补充和要求的必读必做题,课外几乎从不读书。但语文学习需要一个更加庞大的类似于“洋葱切面”的外围知识圈,它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思维、精神等密切相关。

我们不妨可以重新设计一下自己的语文积累本,为积累本添加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比如究根思维、发散思维、线性思维、辩证思维等;也可以为积累本添加一些新的思维方法,比如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发散与聚合,比较与创新等。

叶圣陶说:“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积累的内功在“读”字上,“读得好”有三层意思:一是读得多;二是读的内容合适;三是读的到位,能够活学活用。一个愿意沉下心来读书的同学,一定是个“读得很好”的同学,他/她懂得精选、联想拓展、深入分析、回扣话题。要知道,积累的话题可能你我都相同,但越往上走,你会发现因为积累目标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带来积累内容的不同侧重,使得彼此思想出现分化,导致积累的模式、思路、方法等截然不同,最终出现不同的风。当然,这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一个方法,适用于所有人;而这种方法,不仅仅能让人在阅读和写作上有起色,也能让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变得充实。

(积累要素的同与异)

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说到:“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心的答复。”

我必须写,这是用心的答复。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生作文专辑之四美育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