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值赤壁大战爆发前夕。
五十四岁的曹操在军中大摆宴席,与众将士把酒畅谈。
酒过三巡,已经有些醉了的曹操,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不由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趁着酒兴,曹操手持大槊,摇摇晃晃走到船头,慷慨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就是在文学史上传唱不衰的四言诗——《短歌行》。
曹操用这首诗成功塑造了一个酒的品牌,自此,杜康酒名闻天下,成了酒的代名词。
同时也告诉了人们,面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解忧宽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喝酒。
曹操可能没想到,自己的这几句诗,不仅揭开了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更开创了魏晋名士饮酒及时行乐的序幕。
魏晋名士好酒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最耳熟能详的应该是王恭的那句:“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也就是饮酒成为名士的身份象征和醒目招牌,“竹林七贤”的阮籍,当时司马昭鉴于阮籍的声望学识,想让他去为儿子司马炎求婚,这是攀龙附凤的事,但阮籍很有立场,坚决不同流合污,可领导发话了,怎么办呢?
阮籍就开始喝酒,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不省人事,放到现在,可能开创了一项“吉尼斯纪录”:醉卧六十天。使得司马昭找不到机会开口,只好另求他人。
当然老这么喝酒肯定有问题,曹操虽然也好饮,但作为统治者,心里清楚如果天下人都这么放纵饮酒,对于一个国家将意味着什么,于是宣布禁酒令。
结果立马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最突出的就是孔融。
孔融喜好饮酒,并且一直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作为生活理想,曹操这一禁酒,孔融不愿意了,开始四处宣扬喝酒的理由。
孔融满肚子的学问,宣扬理论也是一套一套的,先从理论上说酒是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禁止,然后又举例论证。
说你看屈原过于追求名节,不喝酒,最后落得了个跳江的下场,你曹操说喝酒会亡国,要是因为什么亡国就禁止什么的话,徐偃王行仁义亡国,怎么不禁仁义?鲁国因为尚文亡国,怎么不禁文学?夏商因为女人亡国,怎么不禁婚呢?你这没道理啊。
曹操一听可气坏了,最后找了点罪名,处死了孔融。
虽然曹操这样杀一儆百,也未能阻止当时好酒的风气,有个叫刘公荣的名士喝酒很厉害,并且不管三教九流,只要见到爱喝的,就一起喝酒。
人们讥笑他,他振振有词,比我酒量好的,我得喝,比我酒量差的,我也得喝,和我差不多的,我更得喝了,所以我每天都是醉的。
总之,喝酒可以有一万条理由,戒酒是不可能的。
当然,魏晋名士任诞好酒,也并不是单纯只追求身体享受,想想在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礼崩乐坏的年代,有才之士壮志难酬,名士任诞好酒,更多是基于痛苦忧郁,实属无奈。
自古至今,最常见、最有效地解忧方式可能就是喝酒了,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遇到烦恼,都会来一句:“走,喝酒去”。
我国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叫:“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快活林酒店便用这个作为宣传语。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有时候喝点酒麻醉一下,忘却烦恼、体味快感,但做短暂的醉里从容客,忘却长久的世间一忧人。
想想烦恼的时候想喝酒,无非因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