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翻译家许渊冲逝世,享年100岁择一事,专
TUhjnbcbe - 2025/3/10 18:41:00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澎湃新闻记者从许渊冲先生友人处获悉,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岁。此文刊发于4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人物特稿《翻译家许渊冲:一生“诗舟”播美,百岁仍是少年》。今日特转此文,以示悼念——

02:39

北大畅春园,每至深夜,总有一盏灯亮起。

那盏灯,属于翻译家许渊冲。

它陪伴着他,在一个又一个黑夜,徜徉于唐诗宋词和莎士比亚的世界;

它更陪伴着他,以笔为桨撑起生命之舟涉渡时光之海……

年4月18日,许渊冲先生将迎来自己的岁生日。

也许有人不了解他,也许有人因热门综艺《朗读者》知道了他。

他是谁?

生于军阀混战的乱世,炮火中求学于西南联大,27岁留法,30岁归国;

钱钟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俞敏洪的授业恩师;

首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的亚洲翻译家……

这一堆“标签”都不如他在名片上印的简单直接: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许渊冲

有人婉言相劝:这会不会显得“不谦虚”?

他理直气壮地回应:“这是实事求是!我的名字比名片还响!”

是的,他有十足的底气——

因为他,中国读者认识了于连、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因为他,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汤显祖……

才华迥出天真,一生狂傲潇洒。

在许渊冲先生百岁之际,我们来到他家中,走近大师,也走近一段百年传奇。

择一事

爬上三楼,推开门,迎面是昏暗狭窄仅够容纳一张餐桌的门厅,两侧分别是专门用来打字的电脑间,以及堆满书籍和文稿的书房兼卧室。

水泥地、泛黄的墙壁、陈旧的家具。这间70平方米的公寓,他住了近40年。

书房靠窗的角落,有张不大的书桌。上面挂着一幅隶书——“译古今诗词,翻世界名著,创三美理论,饮彤霞晓露”,正是他一生写照。

许渊冲的书桌。本文部分图片由中译出版社提供

见我们来了,许渊冲先生忙从打字间走出,招呼保姆帮他换上一件细格子西服。“哎呀,我没有穿衬衫要不要紧?”得到不必更衣的答复后,他还是坚持拿起挂在床头的一条灰咖色格子围巾,遮住西装里的家居服。

细腻敏感、追求完美,也许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一代翻译大家。

待一切收拾妥当,他坐进厚实的米色单人皮沙发,那是家里唯一上点儿档次的家具。仔细看,扶手处皮子已皴裂,斑驳中露出海绵。

许渊冲在家中接受采访。

采访尚未开始,旧日气息已扑面而来。

此刻窗外,却是一派早春的明媚。他眯起眼睛,细数往事……

这位能够在古典与现代文学中纵横驰骋,在中、英、法文的世界里自由穿越的大师,并非天生。许渊冲说,他年少时是讨厌英文的,连字母都说不清楚,把w念成“打泼了油”,把x念成“吓得要死”,把sons(儿子)注音为“孙子”……“做梦也没想到后来会有兴趣,到了高中一年级,甚至英文有不及格的危险。”

谁知到了高二,他背熟30篇英文短文,忽然开了窍,成绩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彼时,他的表叔、著名翻译家熊式一用英文写的剧本《王宝川》和《西厢记》在欧美上演引起轰动,得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的高度评价,名声大噪,更被少年许渊冲视为偶像。

各种机缘巧合,冥冥中为成长之路伏下草蛇灰线。

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从赣江的清水走向昆明的白云”。次年1月,他满怀憧憬与喜悦进入联大校园,学号——“A”。

“一年级我跟杨振宁同班,英文课也同班,教我们英文的叶公超后来当了国民党的外交部长。他是钱钟书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还有吴宓,当时都很厉害。”

在这里,他与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同窗,听冯友兰、金岳霖讲哲学,朱自清、朱光潜讲散文,沈从文讲小说,闻一多讲诗词,曹禺讲戏剧,叶公超、钱钟书讲英文,吴宓讲欧洲文学史……

在这里,他遇到莎士比亚、歌德、司汤达、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把我领进世界文学的大门了。”

他的翻译“处女作”诞生于大一。那时,在钱钟书的英文课上,他喜欢上一位女同学,为表达心意,便翻译了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小诗《别丢掉》:

“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送出去却“石沉大海”。直到50年后,他获得翻译大奖,引起当年那位女同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翻译家许渊冲逝世,享年100岁择一事,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