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不但认真读过,还放在床头,有时间总要翻翻。其中那篇《写作练习》,先生谈到对于文学爱好者,要如何进行写作练习。
首先,要勇敢地开始写作。他讲到要克服几个现象。一是有些人只读不写。即便读了很多书。以为自己有着很高的欣赏水平,只喜欢看别人的东西,以为这样也是水平了。先生认为,这不是水平。你要真正欣赏莎士比亚,只有你达到莎士比亚的高度才行。那么怎样达到他的高度呢,那就是你要去身体力行,他写戏剧,那么你也写写看看,看能不能写出他那样的水准,那样的深度。如果达不到,那就分析一下你为什么没达到,莎士比亚又为什么达到了。这是一个思维和实践的反复思考和练习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你才能揣摩到莎士比亚在写作、人物塑造、场景布置、台词运用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他的精妙,他的特点。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懂得了这点难,你也就开始有了入门的领悟。
这是朱先生所要说而没有说的话。
其次,你要找准练习的载体。文章分四类:抒情性的言情文,说理论证论说文,叙述事情的记叙文,描摹形态的描写文,先生总结为言情、说理、叙事、绘态。先生不赞成先就练习言情和说理,认为这两者都可能让初写作者陷入滥情和枯燥说理的尴尬,他非常推崇记叙和描写。这也恰好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事情。
门罗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的短篇故事?严歌苓为什么能写出那些精彩的故事?奥康那的《我的恋母情结》里写的故事是多么的有趣和生动,虽然是外国异族,但在那其中蕴含的感情和道理,我也曾经有过,甚至在我们中国人的心底都曾经有过。那为什么我就没有写出来,他们就写出来了。还有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细描细划。门罗在她的故事讲述中,对于那些场景、细节的描写,往往在比较隐晦的文字里,让你能够去体会琢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故事情节的推动发展。这就是细节的力量所在。
所以,朱光潜先生推崇的对于初学写作的人的记叙文和描写文的意思就是在这里。感情在于细节,生动在于细节,力量也在于细节。所以,要想写出生动、传神、有力的文章、作品,就需要细节的描写,记叙和绘态。先生说得非常好。一个绘字,融绘画的技法到写作中,那种精研细作,专心致志,是很精到的讲解了。
最近在重读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其实也不是专门在读,是在暑假写毕业论文、练笔写作的间隙里读。也记不清楚是第几次读《红楼梦》了,现在读来,感受又不一样。少年时候,只是专注于宝黛爱情、专注于贾宝玉和大观园中一众女儿的感情纠葛、缠绵悱恻。读了几次,也读了一些红学专家们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比如周汝昌的、刘兴武的,还有《大家》里的一个女作家闫红的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解读。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从学问上去研究、去探索。因此,也希望自己也是从这些方面去再认识,再阅读。于是,对于曹公描写的一些细节方面倒是较之以前更加注意一些。有机会专门撰文谈谈。
另外,朱先生还讲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和词语的问题。常备一个记事本,一有好的创意和想法,就记到记事本上,就像画画的写生一样,随时画下,作为素材积累,到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如今智能手机发达,手机不离身,这个记事本可以让手机充当。这段时间,我也把这个功能运用上,于是也感到了一份踏实和熨帖,仿佛感情和情绪找到了书写的出口。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更加严密、成文的编排和组织。将那些不时闪现在脑海和记忆里的片段、回忆和感悟连缀起来,以最适当最让人接受、欣赏的方式写作出来,这才是我们的使命和任务。
人生其实并不孤独。当你认为孤独的时候,是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找到自己。一旦你认识到你自己的努力方向,你的梦想所在,你的方向所在,你就没有那么多的闲愁与忧闷,也不会觉得无聊与寂寞,也不再将自己的才情与精力随意去倾泻和浪费,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去做呢?
什么是良师益友?那是人生路上的导师、接引者。他们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你做最有意义的事情,指引你找寻、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的人。当然,这需要你自己首先有一双善于发现、辨别的眼睛与心灵。
当然,在满满的书屋中,古今中外,更有那么多的朋友,时刻准备着与你倾心畅谈。朱光潜、鲁迅、丰子恺、毛泽东、邓小平;路遥、席慕蓉、张爱玲、严歌苓、张晓风;余华,陈忠实、张贤亮等;国外的有门罗、海明威、大小仲马,契诃夫、托尔斯泰,泰戈尔;还有那些我所喜欢的哲学家,康德、斯宾诺莎、黑格尔、尼采等,他们都以书籍的方式静静地排列着等候在那里,等着我庄重地、深刻地、认真地去和他们交谈,认识,学习,模范。
好吧,这样的历举,到底有些掉书袋的嫌疑。
总之,就是要读书,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认识到那么多高尚的灵魂,找到照亮精神之路的光束。这样的一群人,才是真正的良师与益友。他们不会背叛,不会出卖,不会虚假。从他们那里,也才能找到真实,找到高贵,找到一种人生真正的道理,正确的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