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道德经中修道修身内容带给我们的启示
TUhjnbcbe - 2024/10/29 14:46:00

中国古代《老子》一书已有约年历史,是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特别谈到了“人身修炼”问题,这些内容对我们现代人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老子》或称《道德经》,只有个左右方块汉字,但语言精奥、内容广博,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有宇宙论、方法论、人生论(修道和处世)、政治论(治国和用兵)的丰富内容。其中有关“修道”和修身养性方面的内容大致涉及81章中的10多章。仔细研读这些近乎“玄学”的内容表述,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启发意义。

《老子》中谈“修道”充满神秘色彩,但并不是迷信!这里主要是讨论人们应该如何认识“道”。《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道”、“大道”,大致而言,也就是“天道”,它是自然法则、普遍规律,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永恒规律,也可以说是独立、客观、永恒、先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修道”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参悟那些“支配万物的自然法则、永恒规律”。

将修道问题推而广之,也有“修身养性”的意味,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参悟人生道理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是将修身、修道放在首位,正是异曲同工!

书中谈修道、修身,主要是对“有道君王们(圣人)”的劝谏,大致包括“玄览、复归、无身、得道”这四个方面。

1、告诫我们要通过内心去认识世界的永恒规律,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即“玄览”。

代表性的言论是书中第47章:(有道君王)虽不出门巡视却知天下真理,虽不望向窗外却认识天道,行走越远(见闻越多)真知灼见就越稀少;因此有道君王(顺应了自然规律)不远行而知天下事、不眼见而洞察真理、不妄为而成就万物。(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足不出户可知天下”这似乎有些绝对了,有点像反科学的唯心主义!但其实不然。这里强调的应该是:要认识永恒的法则和规律、不要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当我们经历、看到、作为之后,就应当回到“无”的初始状态、“入静”的无知无欲状态,不要被表面现象干扰、用内心去认识事物的规律。书中第1章也有一句:“故恒无也,以观其妙。”正是说:要从无知无欲的永恒初始状态(“无”是指初始状态),去观察世界的精微玄妙!

书中第10章有一句,类似老子后辈们所提倡的“禅宗”、“气功”练功心法,也是讲通过“入静”来探究永恒真理:(君王)能做到紧守精神与身体合一、魂魄不离散吗?能做到调整呼吸致纯柔,无私无欲如婴儿吗?如果不能清除杂念、心静如水而不被蒙蔽,怎么能正确感知世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2、告诫我们要在修道是做到返璞归真,归于婴儿、归于本性、归于大自然,即“复归”。

书中第28章有一段用3个排比句,讨论复归于婴儿、无穷、质朴状态,也可以说这是修道、修身的总纲和法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大致翻译:

(君王)虽知自己身居至尊,却安守柔弱和顺、处于汇集众流的低处、天下归心,这就相合于永恒的“德”(正确的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回复到无私无欲的婴儿状态了;

(君王)虽知自己心明智慧,却安守浑浑噩噩、遵循自然法则,成为百姓学习的典范,这就接近于永恒的“德”、回复到不可穷极的万物之始状态了;

(君王)虽知自己可享荣华,却安守于污辱低处、如百川汇集的深谷,能充盈旺盛,这就有如同永恒的“德”、回复到纯真质朴的本性状态了。

还有书中第16章有一段谈“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即“虚极静笃”的状态,这也是修道、修身、观测万物的永恒法则:(君王)追求虚静无为、达到心灵的至极状态;万物蓬勃生长,我则观察它们的归宿(循环往复规律);众生纷繁复杂,最后都会回到其根本状态即“静”,守静就是“复命”(恢复自然本性),复归本性就是“常”(符合自然规律),认识根本规律就是“明”(明智)。(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3、告诫我们要得道于自然,只有让精神与肉体分离,才能参悟真理,即“无身”。

书中第13章不惜笔墨论述君王只有无身、淡泊明志才能“治天下”,颇像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大致翻译:

荣宠和侮辱都使人心惊,是因为我们将身体安全看做最大忧患;什么是宠辱若惊?荣宠是下等(侮辱是上等),(君王)得到荣宠就惊惧、失去荣宠就惊喜;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们患得患失是因为有身体(私心),如果没有身体(自我意识)哪会有忧患;所以有道君王甘愿将身体奉献天下,无我无私、无惊无患,这样才能交付给他治理天下的重任。

书中第33章讲到“精神从躯体中脱离出来而永存”也是修道、修身的要义:能认识别人只是有智慧、能认识自己才叫明智;能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能战胜自我才叫强大;知道满足不贪心才称得上富有,自强勤奋无私欲才称得上叫有志;不失生存环境、不迷失道的人方能持久,躯体死亡但精神不消散的人方能永存!(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4、告诫我们要大智若愚、韬光养晦,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有道之人,即“得道”。

书中第20章有一段是对得道者的“赞美诗”,主要是评价他们“大智若愚”: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大致翻译:

众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赴盛大宴会以享美味、如春日登台以悦心情;只有我淡泊悠然、无欲无求,如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蒙昧,懒散倦怠就像是寻不到归依;众人都逐利而有所收获,只有我没有欲念、像缺少什么、像浑浑噩噩的傻子!众人都因私念而处处精明,而我却蒙昧愚钝;众人都因详察明视而精明,而我却懵懵懂懂;我心胸空荡像无边无际的海洋,思绪无拘无束像风没有止息;众人都有本领,唯我笨拙而无用。

书中第56章也是对得道者的“吹嘘”,主要是评价他们的“韬光养晦”:得道者不言明、因而行不言之教,欲有为者而发号施令、一定没得道;(得道者)禁闭耳目、不闻无堵、闭合口鼻、无言无声、挫掉锋芒、解脱纷扰、遮蔽光泽、混同在俗尘中,于是自然地与“道”一致(即玄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以上这些都是《老子》给我们现代人修道、修身所提出的指导和提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中修道修身内容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