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道德经中方法论观点带给我们的启示
TUhjnbcbe - 2024/10/29 14:46:00

中国古代《老子》一书已有约年历史,是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所接受的是方法论相关观点,即古老朴素的辩证思想。

《老子》或称《道德经》,只有个左右方块汉字,但语言精奥、内容广博,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有宇宙论、方法论、人生论(修道和处世)、政治论(治国和用兵)的丰富内容。其中有关“方法论”和辩证法的内容大致涉及81章中的约10章。我们看到,其实这类内容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算高、不是全书论述的核心,但它们却最为中国人所熟知、所接受!

书中的这些方法论、辩证法内容大多是为劝谏“有道君王们(圣人)”所举的实例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大致包括“相反想成、物极必反、现象与本质”这三个方面。

1、两个对立的事物间既排斥又促成,即“相反相成”。

《老子》在讨论宇宙时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第42章),其中的“二”就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也就是相反相成。

书中第2章有一句用了六个排比,对相反相成做了深入讨论:“有”与“无”相互转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展现、“高”与“下”相互凸显、“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这正是永恒规律。(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特别要注意一点,“有与无相互转化”中的“无”,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意思,它应是指一种“初始状态”,也就是说:存在是从空虚的初始状态中产生的。对此,书中第11章有精妙例举:30根辐条集中到轮子上,轮子中空才有了转动的功用;揉合粘土做器皿,器皿中空才有了盛物的功用;造房开凿门窗,四壁中空才有了住人的功用;所以“有”所呈现的具体功用,要通过“无”空虚初始的状态来体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书中第22章有一段讲事物的转化,也有主张辞让、以退为进而等待转化的意味:承受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受冤屈反可端正平直;低洼之处才能盈满、凋敝之时反获新生;少取才能多获、贪多反会糊涂;因此有道君王把握一(按道的自然规律行事)才能观察和驾驭天下;不炫耀所以能明达事理、不固执己见所以能被人拥戴、不争功所以能成就事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成为领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类似讨论都是容易理解的“朴素辩证观点”,再如书中第18章说:当顺乎自然的“大道”废弃时,才需要提倡仁义;当追求私立的“智巧”出现时,才会有严重诈伪;当“六亲”(人之天性)不和时,才该提倡孝和慈;当国家政治混乱时,才应提倡臣子忠贞。(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贞臣。)

2、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反向转化,即“物极必反”。

先强调一点:《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道”、“大道”,大致而言,也就是“天道”,它是自然法则、普遍规律,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永恒规律,也可以说是独立、客观、永恒、先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书中由“天道”而引发相关“宇宙论”的观点:宇宙最基本的、支配万物的永恒规律是运行不止,即“大、逝、远、反(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样的宇宙观自然推导出关于“物极必反”的结论:事物发展规律是循环往复、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在此基础上,《老子》还提出世人尽量避免、延缓这种转化趋势的方法:一是守中,二是谨慎。

书中第58章有一段是对“守中”方法论的论述:祸患之旁往往存在福瑞,福瑞之下往往潜伏祸患;谁知道福祸转化的终点在哪?事物的初始状态称为正常,正常能转化为反常,美好能转化为妖孽;百姓(对转化规律)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君王要方正诚实而不伤人、是非分明而不害人、率直淳朴而不乱为,神采奕奕而不炫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书中第64章有一段是对“谨慎”方法论的论述:事物在稳定时易于保持、在(萌芽状态)尚未发生时易于谋划、在幼小脆弱时易于分化、在微隐不显时易于消散;(防止事故)要在尚未发生之前就要想办法加以预防,(治理动乱)要在尚未开始之初就要想办法加以清理;合抱大树由细小幼芽长成、九层高台由筐筐泥土垒起,千里行程由脚下开始。(其安也,易持;其未兆也,易谋;其脆也,易泮;其微也,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章还谆谆告诫人们:普通人做事经常在接近于成功时遭到失败,所以说,在事情快结束(接近成功)时还能像刚开始时那样谨“慎”,就绝不会失败了。(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书中第63章有一段是谈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也是说“谨慎”,并暗合了“对立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解决困难问题应从容易处着手,实现宏大目标应从小事情做起;天下难事都从易处发展而来、宏大目标都从小事开始,因此有道君王从不妄自尊大,(从易处小处入手)所以能成就大事;随便作出允诺必定(难兑现)而失去信用、看得容易的事必定会遇到困难,因此,有道君王重视并谋划解决困难,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3、现象与本质不一致、对立,即“本质是虚空”。

书中第41章讨论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问题、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问题。其中对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的论述,以及“大器晚成”等成语,大家耳熟能详、非常熟悉:过于庞大的方正之物就根本没有边际,过于庞大的器皿就见不到整体形状,太洪亮的声音就不再能听得到,太宏大的形象就根本看不清;“大道”遍布于宇宙却幽隐而无法形容,但只有它情愿孕育万物、成就万物。(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还有,书中第45章有一句讨论了表面情况、实际情况有时刚好相反,或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大道”成就万物却总像有所缺失、充盈万物却总像幽静空虚,而它的功用却是永不衰退、永不穷尽;(遵循道)正直却能屈能伸、总像委屈而身体不正,智巧却谦下不争、总像笨拙而且迟钝,深得民心却守辱自贱、总像所有亏损。(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盈若?。)其中的?(nèn)应通“相形见绌”的绌,为不足、缺少的意思。

这些古老朴素的辩证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处理日常事务确实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中方法论观点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