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若觉人生太痛苦,不妨读读叔本华
TUhjnbcbe - 2024/10/27 15:40:00

尼采是个狂人,喊着超人的口号,一路奔向地狱。

他不仅大喊“我是太阳”,还扬言说“太阳是我胯下金灿灿的睾丸。”

虽然尼采将自己的一生活得乱七八糟,和世界格格不入,但狂也是真的狂,这位狂人在大学,初次在书摊上看见叔本华那本无人问津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心里就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带上这本书回家吧。”

尼采一看,就被叔本华的思想深深吸引住了,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整本书装进脑袋,每天六点起床开始看,一直要看到凌晨两点,半个月的时间,他啃完了这本书。

那时候,尼采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专门为他创作的,通过这本书,他看到了自身的可怕的真相,人生如此悲观,并且没有意义,只是一团燃烧着的欲望。

后来尼采服兵役上了战场,炮声轰隆隆地响着,尼采没有向上帝祈祷,而是向叔本华祈祷,他低呼:“叔本华保佑!”

那时候,叔本华已经去世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却开始在世界上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很多思想家,都从叔本华的思想中获得营养。

01

叔本华说:

如果一个人最初就有丰厚的财产,能够真正独立自主地生活,就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条件,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能摆脱人生的匮乏和辛劳,而从大众的苦役之中解脱出来。

确实,他从生下来,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他生于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这免除了他物质贫乏的痛苦,但有一点,不管拥有多少物质财富,都免不了人类精神上的痛苦。

深入进行思考之后,叔本华也发现,人出生在这个世界,真是一种遗憾,所以他说:

“我的一生可视为一段无用之插页,是对我长眠于‘无’之极乐境界的干扰。”

这话不太好理解,所以叔本华进一步解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可以说今天很坏,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最坏的事出现。”

叔本华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工作很忙,没多少时间陪叔本华,陪伴叔本华的,主要是母亲,但在母亲眼里,“和所有年轻的母亲一样,我只是多了一个新的玩偶而已。”

她把儿子当成玩偶,对他的关心很少,所以叔本华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但缺少爱和美好的世界里。

他才六岁时,就对这世界充满绝望,他是这么说的“我还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晚上,父母从外面散步回来,发现我深陷于绝望之中。”

父亲是个商人,给叔本华安排的人生路,也是子承父业,读商科,当学徒,成为一个生意人。

年纪还小的叔本华,虽然不喜欢这样的人生路,却不知道如何反抗。

一个人要主宰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有能够选择的力量,但要获得这样的力量,显然需要时间。

所以在幼年的时候,人生几乎不存在主动选择,都是被动接受。

02

叔本华九岁时,被父亲送进学校,开始阅读“世界”。

后来又让他进私学,学习社交、跳舞、和大家闺秀周旋,也学习货币换算,为将来经商做准备。

但叔本华对这些没有兴趣,不喜欢跳舞,也无意获得大家闺秀的青睐,他甚至没有一个朋友,比起经商,他更想学习文学和哲学,经商类的书使他痛苦,但文史哲这些书却让他兴奋不已。

15岁时,为了逼迫叔本华成为生意人,父亲给了叔本华两个选择:

第一,继续留在学校学习文科,学成之后做一个穷困潦倒的哲学家,自己赚钱养活自己。

第二,跟随父母漫游欧洲,但回来之后必须当学徒学做生意。

毫无疑问,叔本华选择了一个让他羞愧不已的选择,他决定选第二个,这对他来说就是卖身为商。

这一次漫游,游了两年,写了很多日记,叔本华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滋养,也为他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年8月25日,叔本华结束了他漫长的欧洲之旅,回到老家,成了一名学徒。

此时的叔本华,刚刚十七岁。

结束欧洲之旅没多久,父亲就生了重病,身体每况愈下,并于次年离开人世,给叔本华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让他能够终生不工作也能舒适地生活。

父亲的死,让叔本华对母亲更加失望,觉得父亲的死亡,都是母亲轻浮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因为在父亲在病床上痛苦又孤独的时候,母亲却还在她的社交场上愉快地享受。

对母亲的观感,让叔本华本能地厌恶女人和婚姻,“我知道女人是什么。她们把婚姻当成为自己提供吃穿的补给站。”

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开始体验到人生的痛苦,感受到生活的不如意,他甚至悲观地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灾难。

03

父亲死后,母亲在魏玛生活,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歌德。

她明白叔本华的困境,也希望他能摆脱父亲要他经商的愿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她从未考虑让叔本华来到自己的身边,她担心叔本华会影响她愉快的生活。

这个女人,活得很“任性”自由,但她的自由观念,也使得叔本华有了摆脱学徒生活的力量,重新学习文科。

在学校,他丰富的游历经历,让他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和许多贵族子弟混在一起,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

这也让母亲大为不满,为什么呢?

他既然选择了那注定无法赚钱的哲学,就只能仰仗遗产生活,如果不懂得节俭,以后恐怕养活自己都困难。

春风得意的日子,也让叔本华有些得意忘形,他写诗讽刺老师,成为很多老师的眼中钉,在学校是没法混了,叔本华希望离开,他想前往魏玛。

但母亲却告诉他:“你人不坏,也不是没有思想和教养。我知道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你,尽管如此,你还是令人十分厌烦,让人难以忍受。”

总之,她不希望叔本华打扰她的生活。

所以,她为叔本华单独租了房子,不和他住在一起。

此时的叔本华,已经爱上了思考,他的母亲甚至抱怨他热衷于“思考人间苦难。”

年,叔本华21岁,他终于可以自由地支配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了,遗产每年能给他带来大量的收入,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一年,他在宫廷歌剧院遇见了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女人,叔本华爱上了这个女人,可这个女人是公爵的情人。

此后,他前往哥廷根大学,决心成为哲学家:人生殊可悲,我决定以毕生思考它。

在一次郊游中,朋友建议去找女人,叔本华却不愿意,他说:“人生苦短,倏忽不定,不值得费这个力气”。

当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也没什么能让你放弃自己的渴望。

04

叔本华决心思考人生,但欲思考人生,自己先要有能能够思考的智慧。

为了更好地了解哲学,他决定去柏林大学,因为那里有很多哲学家,费希特就是校长。

可是听了费希特的课,叔本华又开始嘲讽这位哲学家,他觉得,费希特讲的东西,“简直是胡扯”,是“疯狂的呓语”。

而叔本华自己的思想,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显,他写道:“人应当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升华而出,应当认识到,一切过程和事件,喜悦和痛苦,都无法触动他那优良的、内在的自我,一切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柏林战乱时,叔本华捐了一笔钱,然后逃了,而此时,头脑中已经开始酝酿着他的博士论文。

论文完成后,叔本华拿到了博士文凭。

可母亲却觉得,叔本华这篇论文一文不值,没有人会感兴趣。

可在这篇论文里,叔本华一生的哲学都有了一个雏形,他写:“人们总是追寻自己没有的遥远的东西,而不是把握住自己所拥有的近在咫尺的东西;人们总是向外去寻求满足,而不是回归自我,在这里所有的谜团都可以解开。”

他就是想告诉人们,自我满足远比满足他人重要得多,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的内在素质,而不在别处。

收到博士文凭后,叔本华自费将论文印刷册,可除了送人的,几乎都没卖出去。

他热情地投向这个世界的怀抱,可是这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动于衷。

05

拿到博士文凭后,叔本华将博士论文寄给歌德,这两位日后大名鼎鼎的德国大家,开始建交。

歌德被叔本华的文章吸引了,感觉和自己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从此,歌德就不再冷落这位年轻的博士了。

他们一起研究色彩学,一起做实验。

歌德满以为,叔本华会像很多人那样,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但叔本华只忠于自己,两人很快就闹翻了。

叔本华的独来独往,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就连他的母亲,也接受不了,母子两人的关系也难以维系。

年,叔本华离开母亲,另觅住所,“既然我可以选择,那么我希望居住在一个自然风光优美、艺术氛围浓厚,并能够为我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必须要让我获得必要的安宁。”

这年五月,他移居德累斯顿,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年,完成了他人生的巅峰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在德累斯顿,他频繁地出入剧院,欣赏优美动人的歌剧。

他喜欢在小酒馆与人辩论,享受辩论胜利的喜悦,为了胜利,他还会耍些手段。

他没有朋友,总是独来独往。

他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配得上我的友谊。”

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叔本华自知是一篇杰作,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就联系了出版商,他在信中说:

“我的这部作品是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毫无虚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有过这样的思想。”

书稿被出版商购买了。

对于作品的出版,叔本华充满信心,也充满焦虑,他不断写信催促,甚至出言辱骂,惹恼了出版商,“从您信中表现出来的粗鲁和缺乏教养,让人觉得您不是一位哲学家,而是一个车夫。”

为了庆祝作品的完成,他到意大利去旅游,遇见不少迷人的女孩,他很喜欢她们,可是她们都拒绝了他,他恼羞成怒,“只有男性的智慧为性冲动所蒙蔽时才会以佳人来称呼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宽胯骨、短腿的性别。”

06

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叔本华才三十岁。

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终于出版了,然而,让叔本华心凉凉的是,这部作品,仅仅卖出去本。

他悲哀地发现,“任何人生的历史都是苦难的历史”。

他又自我鼓励:“但愿我能驱除把一代蚂蟥和青蛙视为同类的幻觉,那就太好了”。

有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叔本华打算做一个哲学教授,他希望自己不仅可以献身哲学,还能通过哲学养活自己。

年,他在柏林谋得一个教哲学的大学教职,和当时的哲学教父黑格尔同在一所学校。

他声称自己是复仇者,来挑战黑格尔的权威。

他不喜欢黑格尔的哲学,“其基本思想是最荒谬的幻想,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是哲学的插科打诨……其内容是傻瓜喜爱的最空洞无意义的词语展示;他的表述……是最讨厌的胡言乱语的废话,使人想起疯子的呓语。”

还没到校任职,学校就在宣传他的讲座“哲学的整体:即世界与人的思想之精华的理论”,叔本华口才很好,辩论功底很强,讲起课来充满激情,可还是只有5名学生来听。

而旁边的教学楼里,黑格尔站在讲台上,用他并不很好的口才,操着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话,对着数百人讲哲学,人多得座位坐不下,还有学生站着听。

作为大学老师,在风头正盛的黑格尔面前,叔本华毫无竞争力,他绞尽脑汁要讲的东西,压根就没多少人听,叔本华失望了。

他选择离开柏林。

但他还想继续做一个教授,讲自己的哲学,他也在多方努力,可尝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他的哲学,没人感兴趣。

叔本华打算曲线救国,打算做个翻译家,通过翻译作品来拯救自己的哲学,可是翻译的作品都没法出版。

他悲伤不已:“如果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我不愿做那个上帝;世上的悲苦令我心碎。”

但他从未对自己的哲学失去信心,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哲学总会被接受,他觉得自己的哲学太伟大了,他的哲学放在这个世界,就像用大炮猎兔子,就像把天文望远镜放在歌剧院,有些不合时宜。

他就这么相信着,等着。

07

二十一岁时,叔本华暗恋过一个有夫之妇。

感情未果。

年,他再次坠入情网,这次是一个19岁的歌手,这段关系持续了十年,但叔本华不想结婚,因为“结婚意味着尽量做使对方讨厌之事。”他讨厌和“妻子”娘家的人关系太密切。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此时的叔本华,宁愿孤独。

但到了年,他却想结婚了,他看上一个姑娘,向她献殷勤,对她笑,递给她白葡萄,可姑娘把葡萄悄悄扔进水里,因为她讨厌叔本华。

被拒绝后,叔本华匆匆离开,却再次感到:“生命本质上没有任何价值,只是靠需要和幻觉保持运动。”

这个哲学家,过得越来越孤独了,他不愿理那些他眼里庸俗不堪的人,人家也不愿意搭理脾气暴躁、满腹牢骚的他。

他不愿意和人相处,却养了一只又一只卷毛狗,“一看到任何动物,我就开心。”

他对这些狗关爱有加,称它们狗先生,把狗当成朋友。

他每天规律生活,早晨写作3小时,吹长笛一小时,然后穿戴整洁出去吃午餐,吃饭时,他拒绝任何人打招呼。

午餐后,就去图书馆看报,去了解世界上的悲苦之事,在他眼里,人活着就是最悲苦的事情。

下午,他牵着狗去散步,两个小时,喃喃自语。

到了晚上,就去歌剧院或者戏院,对于迟到者发出的杂音,或有人咳嗽发出的声音,他愤怒不已,他写信给当局,要采取严格的措施,禁止这些事情发生。

他越来越爱独处,有时候连续两个月不出门,独居一室。

他的母亲担心不已:“一个人不能与世隔绝到这样的地步。”

他还有一个怪癖,白天睡大觉,他说,头脑越发达,思想越活跃,需要的睡眠越多。

一个能充分享受自己独处的时间的人,内心一定是丰富的,恰如他说: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08

早在年,他就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写了序言,但直到年,才出第二版。

这个机会他等了很多年,可书还是卖得很惨淡,销售不到本。

他在前言中说:

“我不把现已完成的著作献给我的同代人或同胞,而是献给全人类,因为我确信它对人类不会没有价值,尽管对它的承认将姗姗来迟,这是任何形式的善不可避免的命运。”

晚年的叔本华,把“剩下来”的东西也写出来了,就是《附录与补遗》,写完之后,他联系出版商,可出版商对叔本华已经不抱希望了,不觉得他的作品有出版的必要,多半还是卖不出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不仅大卖,而且还成了畅销书,

在书中,这位老人诚恳地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讲出来,他的建议很多,有关于性爱的看法,有关于婚姻的看法,有他对财富的看法,还有如何保养身体的建议。

他把人生看得很悲观。

关于人,他说:

人是一团燃烧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痛苦,一旦得到了满足,就无聊,人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关于人生的意义,他说:

除了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他眼里的人生是悲观的,痛苦才是本质,可是他给出的建议,却很乐观,他建议青年人发展自己的个性:

我们应该按照符合自身个性的方向,力求使个性得到合适的发展,其他的则都应该避免。

他也建议,人应该

1
查看完整版本: 若觉人生太痛苦,不妨读读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