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索隐考证之争何时能了,同读红楼梦01
TUhjnbcbe - 2024/10/23 16:48:00

《红楼梦》自甲戌本出现,已经过去二百多年,期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大抵可分为,考证、索隐、评论欣赏和探轶派。

民国时,蔡元培认为此书是一部伤清吊明之书。当时获得了很多支持,而后又被胡适的考证说压了下来。自此之后,索隐和考证逐渐发展成两种对立学说,两者互不相让,争论不休。

时至今日,索隐派已经渐渐式微,似乎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索隐和考证代表了感性和理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就像书中所说的正与邪之间的较量,两者搏击掀发,势不相融,但倘若哪天两者能够握手言和,共同合作,或许就能解开这本书的秘密。

百年前胡适提出,文化科学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考证出曹雪芹为曹寅之孙,认为这本书是一部自传性质,讲坐吃山空家族衰亡历史的。而《红楼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浪漫,过于西化的理论,试图用别国文化来解读这本书,必然会水土不服,难以体会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

到今天,《红楼梦》是否有所隐喻,依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人们或因为自己的偏见,或因为别人的误导,而看不到这本书背后的内容,事实上这本书还有很大的价值没有发掘出来。

蔡元培的说法有道理,胡适说的不见得是错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其实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解读方法。

而索隐同样适用“大胆假设,小心考证”的科学方法。就索隐而言,我认为应该以考证为前矛,以科学为后盾,以文本为基础,有理有据才可索隐,索隐的时候也要万分谨慎,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前后文的印证,不能胡乱索隐,因为这样很容易把自己绕进死胡同里。

曹雪芹的创作笔法是似是而非,若有若无,汉语言又非常特殊,一句话乃至一个词常常有多个意思,容易引起误会,如果陷进了思维怪圈,再想要走出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些年,索隐派对考证派嗤之以鼻,考证派对索隐派不屑一顾,双方掐了一百年势如水火,互不相让。索隐一派秉民族主义甚炽,不认为皇家包衣奴才会写出这样的书,证据不足,条件不够,想象力来凑,强行把作者和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撮合在一起,所根据的理由占有很大的主观臆断,被考证一派所诟病。

考证学者心中虽然也有许多疑惑,但是他们更偏向理性去思考问题,而不愿意相信一些子虚乌有的隐喻。考证是建立在大量史实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致使许多信息失落无考,甚至曹雪芹究竟是谁?依然没有定论,己方阵营还在争论不休,也钻进了死胡同。

一方是民家大儒,一方是专业学者,人人都是才高八斗,学贯古今的饱学之士,双方各持己见,谁又能服谁呢?晋西北打成了一锅粥,谁打谁都不知道了。

这些年大家争吵不断,戾气越来越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都觉得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导致红学研究渐渐被人摒弃不屑。不光普通读者困惑,甚至学者专家也感到困惑。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舍近求远,不去书中找答案,反而缘木求鱼,将先入为主的态度代入其中,根据自己理解随意揣度管窥蠡测,又常常不负责任的胡乱搭线、指鹿为马,不与外界交流,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闭门造车作茧自缚。

事实上考证和索隐,以及其他学派,都是值得参考的,只看重一面,一味否认其他观点,无异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是无法接近书中的真相的。

如今各方争论不休,殊不知真正的答案早已浮现在人们面前,只是缺少一种包容并济的态度,将各方观点归纳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力量去撬动书中的拦路巨石。

要是大家都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吸收百家之长,仔细理剔分析,恐怕早就顺利解开这本书的秘密了。

而要解开书中的谜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没有前辈的努力,我们今天也不会离真相如此之近,但真相就在眼前,大家为什么不能放下偏见,一起努力找寻其中的答案呢?

考证虽然有所疏漏,但也不能说全是错的,从现有的证据来看,曹雪芹最有可能是曹寅的后代。索隐学者不相信包衣奴才,会写出这样一本书,这看似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结合曹雪芹特殊的经历来看,他完全可能借吊明之意,抒发对清廷的愤恨。

况且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为了吊明,其中还有更多丰富的思想内涵,不能仅抓住一点而失去更全面了解这本书的机会。

索隐在常人看来无非是猜笨谜,牵强附会,人们听到此种论调,不禁侧目。索隐是名师大家所不屑,饱学鸿儒所不齿,庙堂之上渐渐无人问津,唯恐避之不及,而江湖之远却是方兴未艾,日日声壮了起来。

知识成就人,也限人啊,知识学的太多,反而会陷入知识的牢笼中。要知学海无涯,知识是无限的,人力是有限的,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一个三岁小孩说的话也有参考价值,所以我们要会听取不同的意见。知识和智慧,能引导我们去走正确的路,但也会让我们错失路旁隐藏的宝物。

曹雪芹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的想法必定是与常人不同的,他一生的经历已经够奇特了,留下的这本书更奇,他的有些思想在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所以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应该要打破常规,改变自己的固有看法,努力发掘其中的精神内涵。

在解读的时候,应该多岐为贵,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观点没准可以启发纠正你的错误。

书中隐寓的是不是明亡清兴的那段历史,还是清宫秘史,又或者哪个王府王爷的故事,一般没人敢妄下定论,但要说书中存不存在隐寓,绝大多数人都是认同的。只是隐寓的是什么?还让人猜不透。

曹雪芹开篇明义说了,真事隐去,假语存之。但哪些是真事?哪些是假语?也无人能说的明白。说不明白就以小说创作手法解释,这也太不负责任了。书中明确写着真实隐去,有这么多人都说存在着隐寓,为什么我们非要固执否认这些呢?我们不信书中的话,还能信什么呢?

曹雪芹书中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后面又有一芹一脂的美好愿望,他们希望未来有一天,这本书中的秘密能被人解开。身为后辈子孙,我们怎能辜负曹公的一生心血。

所以我不认为,曹雪芹说的真事隐去,只是小说的创作手法,只是艺术化再现从前的生活。这里面一定有什么无法直白告诉世人的秘密,只是我们还没找到解谜的方法而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诞生了那么多可敬可爱的人,历史上有许多像曹雪芹这样的大才子,他或许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只有他留下了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这本书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一颗朴素真诚的心。

曹雪芹自幼十分聪慧,书中说,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可想曹雪芹小时候一定像个神童一般,他长大后又勤奋好学,博学多知,上至天文地理、周易八卦,下至饮食戏曲、编织茶艺,通人情,晓医理,能书善画。他的长处,任意一样拿来谋生,在号称康乾盛世的年代,都不至于落得贫病无医,借债度日的惨境。

况且当时曹家在京城中还有许多有权势的亲戚,曹雪芹也认识一些皇家子弟,和京圈权贵,他这么有才华,又精通人情世故,他如果愿意,相信在仕途上也会有一番作为。但他不愿意如此,甚至隐居西山,消极避世,在悼红轩批阅十载,费尽千辛万苦,写一本可能无法传世,可能会为自己招致灭顶之灾的反书。他不求名,不求利,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现在连他一丝片缕的信息都找不到,难道他真的只为了让世人破愁解闷,打发时间?难道一本以血泪著称的书只是写宝黛的爱情故事?

曹雪芹写书的态度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书未成因为眼泪流干而去世,这本书耗费他一生的心血,遗憾的是他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倒在了书案上。

在统治者高压的文化管控下,在残酷的文禁下,《红楼梦》能流传下来,已然是一种幸运,同时也说明一部好的作品,是得到大众的认可的,何时何地都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如何围堵,都浇灭不了人们心中的热情。

这本书有太多神秘的地方,无数人想一睹它的尊容,而它就像一本具有魔法的《风月宝鉴》,人们可以看到任何自己想看的东西。

在我看来,《红楼梦》不单是在讲家族灭亡的故事书,这是一本成长之书,它教会我们识别真假,这是一本治愈之书,让人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这也是一本窥见心灵之书,它教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它的伟大价值,绝不仅仅只限于表面故事。

曹雪芹用尽一生的心血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充满悲欢离合的红楼幻曲,里面的内容是那么丰富,加上曹雪芹不强求,不刻意,多角度全面立体的真实的刻画方式。他站在石头这种无情绪无偏向的奇特角度,侧重不同,看到的也不尽相同。

让这部作品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千变万化的姿态。或许正因为人性的复杂多变,难以揣测,曹雪芹才以这种迷幻的方式来创作。这种复杂难以揣测的写作倾向,使得这部作品可解读的方向更加多样。曹雪芹以天才般的智慧,把中华文化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集中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隐喻方法更体现了古老先哲的智慧。

那么曹雪芹有没有在伤清悼明?曹雪芹是不是江南曹家的人?以及其他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的答案是什么呢?大家不妨带着这些问题,跟着在下一起探索《红楼梦》背后的故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红楼梦》涉及内容太广,本人才学有限。解读《红楼梦》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所以有说的不对,观点结论有偏差疏漏,不恰当的地方,还请见谅。

寻常人只把《红楼梦》当成普通故事书来看,其实这里面藏着许多精微奥妙的隐寓,并用晦涩不通的隐语,梦幻迷离的外衣将它包裹起来。里面的故事看似平平无奇,细按则深有趣味。诸位若得闲暇,容在下细细说来。

说来凑巧,一日苦思不解中,忽然有了灵感,于是按图索骥细细探究下来,与文中内容又前后相对,榫卯相接,倒也合情合理。不说对与错,但就其新鲜趣味,也与别个不同。

内容无非劝人向善,并无任何亵渎冒犯之意。抑或让不喜读书者,省去许多辛苦。令那百无聊赖,迷茫困顿的朋友,暂入怡然恬淡之境,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读《红楼梦》这段日子里,有种若离若现,似梦似真的梦幻之感。倏忽春去秋来,时光悄然而过,窗外嘈杂,我心却花谢花飞,蜡雪红梅,不知山间之日月,不晓世间之新闻,不解人间之风味,只深情于先生创造的红粉世界。

画梁春尽落香尘,红颜消散傲骨存。先生傲骨嶙峋,昂然天地,何等英伟!

然红楼一书,问世久矣,上下索考,百年寻梦,亦未切中人们心意。我虽无才,下笔无文,何不逞一腔初生牛犊之勇,借三尺城墙之面,以不学之学,拼凑若许文字现世人耳目哉。

曹公本意是为世人破愁解闷,消解寿命筋骨,既云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而今闲愁胡恨者犹多,沉心经营者略少,何不谋虚逐妄,示理明非,令其惊奇猎艳之欲稍减,增益显达之心稍增,亦不负,一芹一脂深情嘱托。

想人生一世,未若一舟苦旅,忽离乍现,飘飘然吾所现,渺渺忽吾所归,万里之游,天涯望断,千里寻亲,谁与我者。彭殇高寿,终归于尽。先生之德,垂悬万古!

潦草之文亦系漂泊孤苦之际,偶有所感。唯愿此书以慰,陷足泥潭,远涉深谷,孤独无助者。

我相信只要不断优化完善,博采众长,归纳总结,反复验证,就一定能解开这本书的秘密。

其实书中所隐藏的内容,早有巨眼英才,看出端倪,只是缺少一把解谜的钥匙。没有钥匙,只能在外面乱绕,踮着脚尖向里面看,所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的东西。但在拿到钥匙之后,走进里面的世界,许多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而解开这些谜题的第一把钥匙就是科学客观的精神,就是把索隐和考证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书中的原意,尊重每个人的观点,截长补短,不断精进。

所以我希望诸位看官,对索隐和考证,对其他的观点,多一点点的容忍,不要急着先否定别人,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与其不断争吵,不如花费点功夫和时间去思考这些观点有哪些可取之处。

《红楼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人生之书,它带给我很多启发,通过研究其中隐喻,对我触动很多,心中也少了许多困惑,同时我也希望能把这份心得分享给诸位。它对于我如此,也在等待每个人去发掘其中的价值,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与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观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索隐考证之争何时能了,同读红楼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