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妤心语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人的自身比起财产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作者、学者,《人生的智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部著作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这部著作是叔本华的晚期著作,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理性出发,探讨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而叔本华认为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电影《莫娣》被誉为最暖心的爱情电影之一,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加拿大一位患有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MaudLewis),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以及与她的丈夫相识、相爱的爱情故事。
莫娣从小患有先天性关节炎,终生被疾病缠身,父母去世后,寄人篱下,居住在尖酸刻薄的姑妈家,被嘲讽、被嫌弃,被人看作怪物,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的她,物质条件是匮乏的,但她的内在拥有却是富足的。
本文将以电影《莫娣》为例,浅析叔本华《人生生智慧》的核心观点:一个人的内在拥有对一个人的幸福的重要作用。
01内在拥有丰富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痛苦的消耗
叔本华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快乐的本质是否定的,痛苦的本质是肯定的。
所以,叔本华认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不应该是他得到了多少快乐,而应该是他减少了多少痛苦。
而一个内心空虚的人,面对痛苦,往往寻求外界的刺激来逃避痛苦,例如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派对等,这样做的后果是,短暂的快乐过后,痛苦依然存在,甚至会更痛苦。
而一个内在拥有富足的人,会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严重的关节炎导致莫娣肢体僵硬,个子矮小,容貌不漂亮,甚至是丑陋,走起路来还有点瘸,整个人的外在的形态显得非常的怪异,这让她成为了她所在小镇的怪人,小孩子们见了她会往她身上扔石头。亲哥哥视她为累赘,把她送到了姑妈家,寄人篱下。而故妈并不待见她,经常给她脸色看,讽刺她。
面对这些嘲讽和嫌弃,莫娣笑着说:“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时候,总是会引来别人的讨厌。”
为了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鼓起勇气去埃弗雷特家应聘女佣,刚开始的时候却被脾气怪异的埃弗雷特掌掴和辱骂。
但她知道埃弗雷特是一个内心十分柔软的人,他会在听到她说有小孩朝她扔石头后,陪她走一段路,对她做家务的能力百般不满还是留下了她,于是她选择忽视他的粗暴和不满,用行动感化埃弗雷特,最后她得到了埃弗雷特的认可还得到了他的爱。最大可能地摆脱寄人篱下的痛苦,还找到了能让自己舒心的新环境。
在心理学有一个ABC理论:A是指发生的事件,B是指针对事情所产生的想法,C是指针对事件所得出的结论。
那么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是A、B、C中的哪一个呢?
心理学家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是B!也就是针对事情每个个体在头脑中所产生的想法!
面对痛苦,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往往显得悲观、消极,容易被痛苦控制;而内心强大的人,面对痛苦,心态往往更乐观、积极,往往能掌握主动,控制痛苦,更好更快地让情绪回归平和。
02内在拥有丰富才能向内寻求幸福
叔本华指出追寻幸福是不容易的,幸福很难求之于自身,却又只能求之于自身,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外。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莫娣最后由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成为家族里最幸福的人,并不是因为她后来成为了有名的民间艺术家,积累了很多的财富。
疾病禁锢了莫娣的行动,她一生没有离开过小镇,疾病还禁锢了她的社交,除了挖掘她才华的伯乐桑德拉,她没有一个朋友,虽然后来她因画画成名了,但她并没有很多的财富,她生命里大部分的时间都蜗居在埃弗雷特的小木屋里画画。
身外之物是如此匮乏,莫娣的幸福来源于她自身精神世界的富足。
她的作品很好地反应她的精神世界。她的画充满着美好,色彩明丽,画面纯净,花树下的三只黑猫,鹿、猫、砍柴人,场景朴素、平常却蕴藏着美好和饱满的生活热情,如同她对生活的态度。
生活中,一个被孤立的人会认为幸福是受欢迎,一个婚姻不幸的女人会认为夫妻恩爱是幸福,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会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每个人因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对幸福的感受也不一样,积极心理学把这种理解和感受称为“主观幸福感”。
这种主观幸福感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化,内心会渴求更多的满足,于是重新追逐新的目标,得不到后,再次感到焦虑和空虚。在不断的得失之间追逐外在的东西获取幸福,这样的幸福是短暂的,持久的幸福只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
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的内心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03内在拥有丰富的人自我认知清晰
叔本华说一个人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有好处。而要做到这,第一步就需要“认识自己”,也就是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要大致上明白自己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这一世界的关系。这对一个人的幸福是至为重要。
莫娣的伯乐桑德拉问她画画的灵感来自哪里时,莫娣说她所求不多,一支画笔,一扇窗,因为“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画,就在那里”。
而其实她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是被爱。她就像是一只落单的袜子,希望找到另一只袜子,它不需要多么好看,能一起抵抗孤独和风雪就好。
为了找到另一只袜子,在没有遇见埃弗雷特前,莫娣会穿着显眼红衣去酒吧跳舞,期望能遇到爱的人,在遇到埃弗雷特后,为了得到埃弗雷特的信任,莫娣自揭伤疤说镇上的小孩因为她的“与众不同”,会对她扔石头。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告白”的现象,想要快速加深感情,建立信任,可以主动和他人提起自己的秘密,家庭故事。听和说的人都能增加对对方的好感,对方也会因为你的信任而进行相同程度的告白,也会把自己的秘密主动说给你听。
后来,在相处过程中,莫娣知道埃弗雷特虽然脾气粗暴,说话难听,但是一个心软、心善,值得托付的人,于是她没有一丝忸怩,主动向埃弗雷特表白说“我喜欢你,你需要我,我们为什么不结婚呢”。
莫娣深知画画和被爱是她抵抗这世俗的最大铠甲,所以,她没有放弃画画,最后成了民间艺术家。忽视自己的“不堪”,主动追求爱情,让她在离世的最后一刻,满足地笑着说“Iwasloved”(我是被爱的)。
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皆因自我认知不清晰,欲望太多,索求无度,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04如何加强内在拥有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短暂的幸福很容易获得,而长久稳定地感知幸福需要在于一个人的内在拥有。那么如何加强内在拥有呢?
一、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
有一次,杨澜采访当当网的董事长俞渝,杨澜问俞渝:“你不自信的地方在哪?”
俞渝给了一个让人十分惊讶的答案:“长相。”
杨澜接着问俞渝:“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反而越来越自信,越有气质和光芒了呢?”
俞渝说:“自己要接受自己,放弃那些不现实的想法,放弃成为自己不可能成为的人,全然接受自己的心态会使人变得更平静,更坦然。”
大方承认自己长相不完美的俞渝,和大方接受自己因严重关节炎而与众不同的形体的莫娣,她们对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的坦诚和接纳给她们带来了更多的光环。
心理学对“自我接纳”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会为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所困扰,感到内窘与不安,他们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现状,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愿望,同样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和问题,从容地生活。
正确地接纳自我弱点可以试试从这三步开始:
①正视自己的弱点。我的弱点是什么?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②剖析自己的弱点。我的弱点对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还是只是我自己太介意?
③放眼未来。如果我把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用来掩盖自己的弱点,为自己的弱点自卑上,一年、三年、五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我是否会因一个弱点而收获更多的弱点?如果我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完善自我,多年后,我身上耀眼的优点变多,弱点是否就自然弱化了?
当一个人可以愉悦地接纳自己,不再内耗时,内心的正能量也就会越来越强。
二、加强“反脆弱”
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说,脆弱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而反脆弱则是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风会熄灭蜡烛,却也会让火越烧越旺。一阵微风就可以吹灭蜡烛,蜡烛是脆弱的;一阵风吹不灭所有的蜡烛,蜡烛就是强韧的;一阵风反而助长了蜡烛的火焰,蜡烛就是反脆弱。我们要做具有反脆弱的蜡烛。
那么如何加强我们的反脆弱性呢?
1、不一味地追求稳定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工作能保持稳定,但是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进不退,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会越来越脆弱。很多曾经风靡一时的品牌消失了,并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他们过于依赖过往的成功经验。过往成功的经验让我们感到安全,但是一味地抱着过往经验不放,最终结果就会是温水煮青蛙。
2、遇到困境,不一味地自责,争取从中获得新的认知
领导故意为难我们,给我们布置刁难的任务,我们一味地生气、抱怨,领导会更加轻视我们;我们努力不出错地完成任务,领导会没话说;而如果我们每次都努力出彩地完成任务,我们会因为领导的故意刁难而变得更加有经验,更加优秀。
有时,遇到一些挫折不必过于自责,懊悔,好好总结,争取从中获得新的认知,就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反脆弱性。
所以,面对生活,我们要积极,努力激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加强自己的反脆弱性,一个具有强反脆弱性的人,内心会越来越强大。
写在最后。年纪越大越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智慧》说的: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经典台词说的: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完)
作者:心妤心语,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女子。
考资料:
1、亚瑟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电影《莫娣》
3、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