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哲学象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审美人生哲学。历来研究禅宗美学的,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禅宗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
禅宗兴起于中唐以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走向衰落。特别是唐后期到五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败坏日趋严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下层地主阶级也受到冲击,他们也受着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排挤、打击乃至掠夺。
科举取士制度的残破不全,政治的黑暗腐朽,严重地挫伤了他们进入上层社会施展治国平天下才智的意志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在广大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间,便普遍形成一种出仕与隐退、入世与出世的深刻矛盾心理;一方面忧国之将乱而无明君贤臣匡正,另一方面欲报国而无门。
于是,他们对社会政治,儒家理想、人生价值等问题产生了怀疑。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被残酷而又令人绝望的现实打得粉碎,再也不能给人以精神慰藉。另外一方面,道家那种高蹈人世、浮游天地的豁达精神,与他们绝望而悲伤的情怀格格不入,也无法解决他们沉重的精神危机。
他们沉浸在对人生的空幻、虚无、无常的悲观情绪之中。他们感到人生犹如无常的苦海。世界本是人的世界,是人存在的基础和财富,但由于政治经济的异化,世界一下子变成陌生、异常的东西。世界不再是施展个体才能和享受生活自由的亲和之家,而是充满苦难、辛艰、失望、悲哀、痛苦和烦恼的地狱;仕途不再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杀机、风波无常的大海。总之,人世间的一切似乎都被无常和虚幻统治着,没有一点实在感。
种世界与人生的异化,使人感到生存的无根,感到茫然失措。于是,人如何超脱这无常的苦海,人生何去何从,便显得特别突出,它被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人的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了。禅宗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兴起来的。禅宗把如何自度于苦海当作自己的中心问题,并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这就是禅宗的超功利性的审美人生哲学,千百年来,有无数的众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作为人生的指南,以期创造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