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对于人类这种社会性群体动物,“孤独”一词仿佛违背了其自然属性。孤独,在众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中,被当做是一种高贵、有气质的行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大把的庸人才能衬托起一个强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如佛家常讲的“入定”,即是先让烦躁的心平静下来,进入孤独的境界,才能有所感悟和升华。因此,孤独能使人理智,将人带入到更高的思想层面。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心理学常常说到一个词“心理动机”,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够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通俗来讲,你内心深处是喜欢与周围什么样的人进行交流,是想和他们热络往来,还是平淡交往。他们的言行举止、话题是不是真的有趣,能够真正吸引你去与他们进行沟通。如果你内心认为他们不太符合你的观念,不能吸引你,那么进入孤独状态,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逐渐变得喜爱独处,享受孤独。因为你不用去顾及他人的感受,也不用刻意为了寻找话题而强装欢笑,更不用生硬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圈。这时的孤独,能够让我们感到安全。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个体用事情的联结代替了与人的联结,才能安心做事,享受孤独。享受孤独的人,往往能够找到其他方式来拥有自己所爱的对象,比如:读书、旅行、音乐等,或者用自己的文字方式记录情感。现实中,这类人对于分离和融合有着特别的感受能力,也能够避免注意力的转移。因此,很多艺术家会主动寻求孤独的状态,以此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精神分析大师弗罗姆·瑞茨曼曾说,“孤独是一种我们会不计代价想要去避免的东西。我们的潜意识能够为了逃避它,会做出许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来。”但是,对于喜爱孤独的人,孤独感是他们存在的基石。孤独的升华在精神分析论文集中写到,孤独这种情感状态的出现,意味着个体是健康的。从发生机制来看,社会文化与更高的孤独感有关。比如:在独裁、专治等环境下,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的人,更能够感到孤独所带来的好处。主动性的寻求孤独是一种自我救赎,从而让自己对情感、自身的冲动和欲望有着全面的控制力。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萨特提出,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独处,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抱怨的时间转变为思考、梦想、创造的机会,用孤独去驱散内心的迷茫。热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点燃了无数的火焰,自立自强、自给自足。即便有朋友接近他们,也会被感染。他们既能不断充实自己,也能温暖他人。这样的人大多是乐观的,他们不用依靠谁;也是具有包容性的,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事情的变化,不需要太多的陪伴。人生态度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中写到,“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孤独和独处,会呈现人最真实的状态,这种状态的自己才是最真实最原始的自我,生命的丑陋和不堪、人生的瑕疵和辉煌都可以原原本本地对自己展现,不存在任何的修饰和虚假。能够真正体验到孤独状态乐趣的人,一半是来自经历,一半为天赋,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暗含着个体的认知变化。自然界更是将万物呈现在人的感官世界中,耳听得为之声,目见得为之色,在心灵的感受上,每个人对孤独的领会程度却是不同的。如浩瀚山河,孤独的人便会感慨:浪花淘尽英雄。在孤独状态中的人,长久以往,他们的感受能力必定高于常人,也会体会到怡然自得的快乐。-TheEnd-作者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孤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