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帅
王维,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的山水田园诗包含了景致,哲理和意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可以当作山水画来欣赏。
无论是色彩还是佛理,都是一等一的妙,然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处有难以与君说,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王维最著名的诗。
说到王维最出名的诗,我以为是《山居秋暝》,原因有三:
完美的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渗透着诗人归隐的思想以及哲学思维。反映着广大人民的美学追求和人生境界前言
王维,在文学史中将他以40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进士及第后任大乐丞,后又任右拾遗,十余年间,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官职。政治热情高涨,充满着积极入世的志向与气魄
但是40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张九龄罢相,唐代政治渐趋腐败,他的空前强烈的政治热情不断被压迫,其母对其渲染的佛脚思想渐趋膨胀,思想不断的进行内省和自我修行,内佛外儒成了主要的方式。
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被叛军授予官职,但是他称自己有病,于是没有为叛军服务,又在安禄山大宴群臣在宁碧池的时候做了一首表达自己衷心的诗,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宁碧池头奏管弦。”只降为太子中允,又升为太子右丞。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一首诗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王维的淡是“淡而愈浓”的淡,如清风出袖,秋蕖倚风。这不但因为王维有高度的文学修养,也因为他有高度的绘画修养和音乐修养。
它是中国古代的最知名的文人画师,又精通音律,而绘画的特点正在“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新唐书》)
虽然此诗“明月”,“清泉”,虽然是一派静穆的山涧之月的形象,可是却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浓烈的山间景物之美。
王维还善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宜,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有一种动感和音乐美。其实有点为师还善于着色取势。
这首诗有远景和近景,俯视和仰视,冷色和暖色,动态和静态,人生和水声,又把绘画美,音乐美和诗歌的景色美充分的结合。既有山水景物又不乏田园气息。显得异常优美和静美。
除此之外王维的这一首《山居秋暝》,又有很多的清冷和幽邃,远离尘世,没有一点烟火气息。充满着禅意山水意境,已经超出一般的平淡自然的美学境界,而进入了一种宗教的境界。
渗透着宗教的哲学思维
王维是一个以佛理来孕育内心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是一个宗教的虔诚的佛教徒,他切除佛理只不过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着一种平和淡然的处世之风。
一切都是寂静无为,虚幻无常的,没有目的,没有意识的。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是一切呢!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在他的“明月松间照”这一句中完全可以看出来!明月虽然光辉但是他这种美确实永恒的,不变的!
其实,山居秋暝当中还体现了一种王维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出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他的身水田园时之终王维的和人民的感情是隔阂的他笔下的“浣女”,因而他笔下的人多半带有隐士风度。
美学追求和人生境界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这种平淡的闲适的和谐的美学境界是佛理带给她的,这种幽静深邃的,没有人打扰的和谐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的一种美学境界。
在造“境”的过程之中,王维没有只造晚上的境界,反而是在颔联说夜景,颈联写白天的人物,更加的层次多样,以及境界的不断提高。
而这种境界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最后两句的出现,忽然就大跌身价!可以说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败笔,如果不写这两句诗的话,王维那种清幽宁静,含蓄静谧的哲学思想可以非常浓烈的表达出来,但是由于最后这两句实在忍不住要写出来,而大大的减少了这种哲学和抽象化的表达效果。
这就是《山居秋暝》,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而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读的话都能读懂。比如《竹里馆》等等那些哲学思维太浓厚,我们在自己体内的话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所以多多少少的有些艰涩难懂。
首先,就是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在这一首诗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其次,渗透着佛教的思维,和淡然处世的哲理!最后就是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预期和美学期待!这是小帅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有什么想法我们评论区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