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7/29 17:37:00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崔笑天北京报道从3岁到13岁,国庆经历了20余次骨折,多次大型手术。第一次骨折时,国庆的妈妈许京玲只是以为他贪玩,直到他在一年内反复骨折,双胞胎哥哥国良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之后,许京玲开始觉得不对劲。这对双胞胎患上的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的罕见病——成骨不全症。患者往往在幼年开始发病,频繁骨折、骨质疏松,被称为“瓷娃娃”。每人里面,就有1位成骨不全症患者,如今中国患者的数量可达10万。国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由于身体不好,小时候自己与哥哥没法去上学,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家里被我们折腾的一贫如洗”。这对兄弟命运的转折,是从许京玲的一个决定开始的。20多次骨折,1次孤注一掷年,许京玲决定把房子卖掉,带兄弟俩去北京看病。那时,距离国庆第一次发病已经过了10年,他们的骨头被打上钢板,经历二十余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却一直没确诊,兄弟俩只能长期卧床,也无法上学。“我是做母亲的,想知道这是什么病、能不能治好。”许京玲说。当时亲戚们都不同意,卖掉了唯一的老房子,一家人将没有安身之所。但许京玲与丈夫还是下定决心,揣着2万多元卖房款,抱着两个打着石膏的孩子,从老家山东济南平阴县奔赴北京求医。对这一家人来说,北京是个庞大、陌生又昂贵的城市。“当时爸爸为了省点钱,抱着我和我哥走了五六里路,找了一个最便宜的地下宾馆,房间里哪怕是白天都需要开着灯,关灯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国庆说。因为人生地不熟,许京玲并不知道医院治病。她找到一个出租车司机,向对方打听北京“最大”“最权威”的医院,最医院,可是全国的病人都涌进协和,他们根本挂不上号。心灰意冷之下,旅馆老板告诉他们,曾经有一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去了瓷娃娃关怀协会寻求帮助,建议他们去找找。“第二天一早,爸妈把我们两个安顿好,让我们躺在宾馆床上,他们去找这个协会。当时知道的人不多,找了一天也没找着。后来妈妈问了一个送快递的,他刚好知道。”国庆说。协会那时刚刚起步,只有会长和两个工作人员。许京玲一家在协会的帮助下,医院的号,国庆清楚的记得,为他们诊治的大夫叫李梅,“当时我们已经在当地做过很多次手术,医院,有很多病例,妈妈把病例一股脑儿倒在写字台上让李梅教授看。”当国良国庆躺在诊床上的时候,李梅一眼就看出来,这两个孩子患的是成骨不全症。实际上,成骨不全症并不适合在腿内植入钢板,因为骨质脆弱,打上钢板的位置会反复骨折,起到反作用。也就是说,在确诊之前,国庆已经经历了10年的错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国良国庆,误诊与错误治疗已经成为罕见病患者的普遍经历。《罕见病调研报告》显示,受访的位罕见病患者中,有近65%曾经被误诊过;大约有近58%的患者可以在求医的当年获得答案,余下的患者人均需要花费5.3年的时间才能够被确诊。李梅大夫推荐了一种髓内钉手术,在骨头里打上螺丝,代替钢板进行固定,这也是成骨不全症普遍被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瓷娃娃关怀协会的会长告诉许京玲一家,过几年会在济南设立一个治疗点,离得近,到时候再做也不迟,这段时间可以先打工增加收入,为手术做准备。年,国医院进行了髓内钉手术治疗,弟弟国庆却没有做。“我骨折次数比我哥多,比我哥严重,小腿变形了。由于没有钱,有时候就自己做木甲板固定,肉皮都磨破了,伤口也不好愈合,每晚都要用酒精消毒,再用纱布包起来。医院的王主任说,这样可能会引发骨髓癌,建议我把钢板先取了,修养一段时间再做这个手术。”国庆说。“当然也有一个原因,我哥做手术时的费用家里也是东拼西凑,没有什么钱了,没办法给我做了。”国庆说。后来他等了两年,年的时候如愿做了手术,至今没有再骨折过,经过锻炼已经能够独立行走。绘画,从兴趣到工作手术做完了,许京玲松了一口气。可是这么多年,她的心中始终有一块疙瘩,那就是没有让国良国庆读上书。许京玲清楚记得自己中考时,考上了当地的重点学校,当时要交20块钱学费。“家里没给我拿这个钱,当时农村也有一种说法,闺女学历太高不容易找对象,后来我就去打工了。”她说,“我从小就喜欢学习,成绩常常数一数二。但是因为出生在农村家庭,姊妹有七个,家庭条件很困难,没法供我上学。”读书几乎成了她的一个执念,“那时候我就发恨,以后成家了,有孩子了,就算没钱我也要打工供他们上学!”可国良国庆的病令她措手不及,“说实话真是很掉了很多泪。”在孩子腿部变形,只能躺在家中时,许京玲曾多次去找过当地小学的校长。“校长说现在学校都是楼房,两个孩子你不可能一个一个背上楼,并且孩子长期躺在床上,总不能在教室里安个床。”她说。她没有办法,只能去找邻居的小孩,一本一本借教材给孩子看。令许京玲欣慰的是,国良国庆慢慢的就认识那些字了,现在已经会读会写。“很高的学历,他是达不到,但是初中课程这些东西,所有他都懂了。”她说。如果说北京之行是国良国庆身体好转的转折点,那么在画院的经历则让他们的人生轨迹更加饱满、独立,这对双胞胎的生活正在回归他们向往的“日常”。画院是当地残联创办的一个残疾人就业项目。国良国庆可以在这里学习绘画,手艺娴熟后,就能用自己的画赚些钱。“从小到大因为这个病我和我哥不爱出门,比较自闭,不愿意见生人。但是我们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年,妈妈和我们说了去画院学习的事,我们都同意了。”国庆说。对他们来说,绘画不仅仅是一项兴趣,也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画好的话就可以挣钱,我们很珍惜这份这次机会。当时需要从素描开始学,一般学习素描要一年左右。但是我和我哥喜欢画画,也爱钻研,老师说我们有天赋。2个月就学会了。”国庆说。在画院画画属于计件报酬,一副大一点的油画能拿到几百块,小一点的几十块。为了多赚点钱,国良国庆常常赶工到凌晨两点,一个月下来每人能赚一两千块钱。他们的努力甚至让许京玲感到心疼。“孩子们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天热的时候别的小孩都在外边玩,他们就坐到画室里画画。休息的时候就练习走路,天天扶着床绕着床转,后来他们慢慢的就能走路了,恢复得越来越好。”她说。一幅画需要画三遍,先用铅笔打形,再上颜色,颜色干了以后调整细节。因此国良国庆一个月也画不了太多,刨除购买画材以及日常生活的费用,几乎剩不下什么钱了。这个时候,兄弟两人有了创业的念头。“我和我哥跟妈妈商量创业的事,出售自己的作品。但是那时候家里没什么条件,直到年,得到了亲戚朋友的支持,他们出资帮我们租了一个二十平米左右的小房间,我们自己又购置了一些画材,凑了一些钱,终于把自己的画室开起来了。”国庆说。有亲戚朋友看到他们画得好,也把孩子送过来学画。兄弟俩手把手教孩子,让那个孩子的画画水平提高很快,每次在班里画手抄报都数一数二。在家长的口口相传中,小画室渐渐有了口碑和名气,成立一年多,前前后后已经有二十多个孩子来这里学画画。如今,国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