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TUhjnbcbe - 2024/7/28 17:29:00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强调动静结合。小编总结中医关于动静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外动内静,身动心静。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余认为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则一,均为促进和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神”新的内容。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人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清静养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道教的影响。先秦道家以“清静”学说立论,即不仅蕴含人生论,也包含其养生论。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种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说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嵇康《养生论》谓:“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他们的主要理论依据为神是生命的主宰,人身各脏腑器官都由神统御,神的属性好静,但人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又使神时时处于躁动状态,使神易于耗损,伤及精气,乃至形体衰弱,患病夭折。其实,所谓“静”有二层含义:一是指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可妄动。清静养神就是要求人体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即《内经》所谓的“和喜怒,养心神”,只有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才能排除七情对机体气血的干扰,使气血始终保持流畅和平衡。近代研究发现,当人的身心都入静之后,人的脏器、肌肤、心血管、神经等系统都处于松弛状态,这时机体的气血调和,经脉流通,脏腑功能活动有序,证实了清静养神目的也在于调畅气血。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运动养生,始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至西汉有《导引图》问世,华陀倡五禽戏。《吕氏春秋》则提出精辟箴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在这种主动养生思想影响下,历代养生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方面内容。如唐代孙思邈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宋代欧阳修曰:“劳其形者长年。”清代颜元则称:“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他们认为人的内部气血及各种器官组织都处于恒动状态,采用运动方法和手段促进这种内在运动状态发展和加强,就能求得养生健身的效果。可见运动养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当前盛行的体操、跑步等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动包括走动、活动、运动、劳动等,以动而不疲、持之以恒为原则,不仅青年人要动,老年人更要动。俗言谓一身动,气血通,运动不但使肢体矫健,主要能保持气血的流畅,有助于脏器功能的健全,机体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

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儒门事亲》)。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长寿。动形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很多人都知道,健康生活要远离烟酒,但不知道的是“懒得运动”的危害比喝酒、吸烟还高!

年7月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适度运动每年让万人免于过早死亡,运动预防了15%的过早死亡。而在中国,适度运动每年避免了超过万人过早死亡,预防了18.3%的过早死亡。①

此前,在其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过早死亡人群的诱因,结果发现导致过早死亡的原因中,饮酒占5.3%,不运动占6.4%,而且不运动导致的死亡率与吸烟相似。②-④

换句话说,不运动导致过早死亡风险比吸烟、饮酒还高!

10天不运动,身体变化显著

除了增加早亡风险,“不运动”还会对心肺功能、大脑、肌肉等产生直接影响。

人体长期缺乏运动,会使多器官机能下降,很多外在的表现,是长时间缺乏运动才会体现出来,但实际上,只要十几天不运动,身体就会有明显改变,只是我们没有发觉。

1、10天不运动,大脑就不一样了

年发表在《衰老神经科学前沿》的一项研究发现,平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如果仅停止锻炼10天左右,大脑中负责机体思考、学习、记忆的重要区域如海马体等的血流量就会明显下降。

因此马里兰大学(UMD)的研究人员表示,老年人需要进行规律锻炼,这样可延缓大脑海马体的萎缩进程,可提高其认知功能,并降低机体患慢性疾病的风险。⑤

2、两周不动,肌肉力量流失近三成

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者刊发在《康复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他们将参试者一条腿用腿部固定器绑定,保持不动2周后,年轻人腿部肌肉平均减少克,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减少克。

研究者表示,这意味着年轻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当于衰老40至50年。老年人肌肉力量大约降低了1/4。⑥

3、停止运动15天,心肺功能下降超10%

年刊发在《现代康复》杂志上的一项关于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些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仅停训15天后,最大摄氧量值就降低了17%。而最大摄氧量反应的是我们心肺功能水平。如肺的储备能力低,就容易发展成低氧血症并增加呼吸的功耗,在患者则易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也降低机体抗病防病的能力。⑦

动起来,是保持健康的良药

相反地,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年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只要运动起来,短短几分钟,身体就会发生巨大变化。⑧

该研究登上学术期刊《Cell》封面,图中每种颜色代表一种分子系统

研究者在志愿者运动不久后,对他们身体内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有些分子在停止运动2分钟后,也就是达到最大耗氧量后不久,就出现了剧烈上升。例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复杂脂质代谢相关的分子。脂肪酸氧化的结果也表明,短短几分钟的剧烈运动结束后,身体正在快速“燃脂”。

另外,有数百种分子的水平会因为锻炼而下降,并在锻炼结束1小时内会慢慢恢复。而位于这组分子网络中心的,是瘦素和胃饥饿素这两种代谢激素。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这表明了运动在调节食欲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刚结束高强度运动后,通常饥饿感会受到抑制。

不仅如此,经常运动还是保持健康的“良药”。

1、让你远离三高

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医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是名健走爱好者,他曾在其个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