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TUhjnbcbe - 2024/7/14 22:1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2.html
                            

原创LachelL先生说

图片作者:MichelleD’urbano

本文共有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在我们的一生中,如果要选出一个需要持续去思考和解答的问题,你会选择什么?

我想,无论如何,「认识自己」,肯定会有一席之地。

这句话,写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也写在《道德经》里。东西方的先哲不约而同把它放到如此之高的位置,也许也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中叫做「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指的是对自我的清晰认知、透彻了解和合理评价,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知」。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具备很高的自知能力,但他们的觉知往往都是错的。

心理学家TashaEurich的研究发现:约9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但在所有受访者里面,实际上只有约15%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跟实际的表现是比较匹配的。

许多朋友可能知道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讲的也是这一点:在各种测试中得分越低的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越偏离实际。换言之,表现越差的人,往往会更不自知。

社会心理学上,也有一个现象,叫做「优于平均效应」。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大多数人往往会认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特质都「超出平均水平」——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理论上来说,只有不到50%的人能「高于平均水平」。但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就是特殊的那一个。只有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

那么,不自知会有什么问题呢?如果一个人不够自知,但同时他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是不是也是一件好事呢?

经常有朋友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更透彻地认识世界和自己呢?我难道不可以不去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安安稳稳过着自己的生活吗?

其实,不够自知的话,往往是很难真的过得幸福的。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功能,会把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事件,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内心的想法和反应,以及我们所作出的应对,等等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自洽的整体,从而构成我们的「自我」。

这个由大脑所建构出来的自我,就叫做「叙事自我」(NarrativeSelf)。

如果不够自知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呢?你所构建出来的「叙事自我」,很可能是彼此矛盾的、难以相容的。

这就会导致,我们常常会遭遇到自己无法逾越、无法克服的「认知障壁」。我们被这些障壁阻断,无法越过去,也无法绕过去,因为在我们的「叙事自我」里面,这些障壁本是不应该出现的,但实际上,它们就是出现了,而我们的经验无法理解它们的存在、也无法解决。

这其实就是许多人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扰的来源,也是造成我们内耗的一个重要因素。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为什么我这么优秀,但大家就是不喜欢我?

你真的有你所想的这么优秀吗?你的「优秀」对别人来说真的有价值吗?别人是否喜欢你,跟你是否优秀之间一定有必然关系吗?

——明明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们好,为什么你们就是不领情?

这种「为你们好」是真的好吗,还是你一厢情愿而已?别人真的需要你这样做吗?你的方式和手段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

——我劳心劳力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结果这么糟糕?

你的付出对事情的发展起到了实际的帮助和作用吗?这些付出有实际意义吗?结果真的是可控的吗?

诸如此类。

「自知」可能未必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但它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你的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从而规避风险,避免陷入自己所无法处理的事态里面,也避免钻牛角尖、停留在内耗、后悔和沮丧之中。

反过来,「不自知」也许能给你虚假的满足感,但长期来看,这种虚假的满足感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被戳破、引爆,从而让自己陷入「认知障壁」的围困里,无路可走。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自知能力呢?

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协调好自己对感性和理性的调用。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感性、直觉的方式,对外界作出反应。举个例子:如果现在问你:你这段时间开心吗?你是会按照当下的感受去回答,还是认真思考一下,回顾一下近期的情绪和心情状况,再谨慎地去回答呢?

许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是后者,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基本都是前者。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去考虑很多问题、作出许多判断和决策,如果每一个都要认真思考的话,那么会非常累,大脑也会超负荷。因此,我们产生了一种能力,依靠记忆里最直观、最容易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快速对环境作出反映。

这种模式,按照丹尼尔卡尼曼的说法,就叫做「启发式」。

启发式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降低我们的认知成本,但是,它同时也很容易造成我们的误判,诱导我们作出错误的、有所偏倚的判断。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问你:你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比较擅长的事情是什么?你会如何思考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要么,是从近期发生过的事情里面,选一件记忆犹新的、觉得做得还可以的事情;要么,是选出一件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印象深刻的,受到出乎意料的赞誉和认可的事情。

前者就叫做「易得性启发式」,也就是「更容易被想起来的事情」;后者叫做「代表性启发式」,也就是「更难以忘记的事情」。

但这样得出来的结果,真的能够代表真实的你吗?其实是很困难的。它无法排除掉运气、环境、资源、支撑等因素的影响,更加无法代表你真实的水准和能力。

但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观念,就会不断堆积在你的认知里面,从而慢慢地造成你对自己认知的偏差,遮掩住你的视野,让你无法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

这是过于依赖感性的结果,但过度依赖理性呢?其实也不好。

过度依赖理性的人,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就是「过度反思」。他们会过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