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宁志一
我的第一篇关于三线建设文章的题目是《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现代化进程》,撰写于年,该文入选了“全国党史界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我本人到北京参加了会议。最后这篇文章登于《中共党史研究》年第4期。即使以当年的标准来衡量,此文也只是一篇普通的论文,但对于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来说却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笔者有关三线建设研究论文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出版
四川绵阳当兵时对三线建设的感悟
年底我走出家门,从云南到四川当兵,平生第一次乘坐火车就是走的成昆铁路。列车奔驰,带兵的首长告诉我们,我们要去的绵阳,那里三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因为是国防事业不公开报道。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三线建设一词。指着窗外,首长还告诉我们,这是以铁道兵为主力的30万大军修筑的铁路大动脉。此后一二十年时间,我又几十次乘坐成昆铁路的列车,走的次数多了,也就不断深化了对成昆铁路的认识。成昆铁路桥隧相连,似缠绕在崇山峻岭间的巨蟒,每次行进其间,都会感慨不已。特别是看到沿线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烈士陵园,心灵受到的震撼难以言表。
年至年我在师当兵10年,感到三线建设既神密,但又是我们身边的事业。四川绵阳有一大批三线企业,当地驻军师与三线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革”中,师的一批干部到三线企业主持工作,“文革”结束后,这批干部才陆续回到部队,他们时常讲企业点点滴滴的故事。部队有的年轻干部还与三线企业的女青年结为连理,佳话不断。特别是师师机关与长虹厂区仅一街之隔,逢年过节,长虹厂领导会到师机关来慰问,师首长也会去长虹厂走访。长虹厂的生产区戒备森严,外人不能进入,我们也仅知道长虹厂生产军用雷达,但从未踏进生产区半步。长虹厂的生活区是开放的,师机关篮球队有时应邀到生活区与工厂篮球队比赛。我在师机关当宣传干事期间,周末经常和战友一起到长虹厂生活区购买日用品,有时还买票到长虹公共澡堂洗个澡。
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亲临四川绵阳擘划九院的调迁,并在师机关大礼堂作3个小时的讲话,我有幸聆听了个讲话。讲话深入浅出回顾了三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强调了九院调迁绵阳的必要性。张爱萍特别饱含激情地赞颂了隐姓埋名二十载的国防尖端科技工作者。张爱萍讲话时,整个会场里而热烈、时而无声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自己时常感慨“听哲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特别荣幸的是作为这次大会的工作人员。会前会后,我还近距离目睹了张爱萍、邓稼先的风采。
当兵十多年时间,成昆铁路、长虹厂、九院等元素已经映入了我的脑海中,对三线建设这一神圣宏伟的事业也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但真正更全面的认识,是在成为党史工作者之后的事情。
写出了我第一篇关于三线建设的论文
年,我从军队转业到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几年时间,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同时,我陆续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关于“一五计划”、“大跃进运动”、“粮食调运”的文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线企业人心浮动,国家再次投入巨资,将大量企业从山沟里调迁到成都、重庆等大城市近郊,可以说三线建设还是正在进行的一项事业。四川是三线建设大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是工作职责所在。当时读了一些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