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论摧毁了我的世界观,想不开怎么办?
仅作参考*
遇到个有趣的问题!关于怀疑论的问题容我绕个弯子回答,而且我保证说的有意思。
一、现代性危机
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分野是一个叫做“现代性危机”的东西。我们之前讲过,所谓的现代性就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大生产摧毁了一切原有的叙事结构,这个东西在马克思这里叫温情脉脉的田园牧歌,在我们这里你能看到的是,穷苦人本来可以在宗族或者十万个长头里得到精神归宿,现在理性与启蒙配合着工业轰隆隆的声音把一切都摧毁了,知识带来宗教信仰的消融,社会化大生产带来宗族关系的破灭。
我举过一个例子,祥林嫂惨不惨?绝对惨。但是她可以把最后的念想寄托在捐门槛和来世上,这就让她有一个精神上的兜底,你设想一个当代的祥林嫂,她已经无法相信业报和转世了,她被归为失独人员,外部标签化了她,而不是她在某个信仰中得到慰籍,主客关系被颠倒了。作为回报,她得到的是经济上的补助,这是我们能为她做的一切。
但是她要的其实是精神上的补助——哪怕完全放弃经济。
这就是所谓现代性危机。
但如果你认为我的意思是前现代的蒙昧好过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那就错了。
因为精神补助并非是只有宗教/宗族关系才能办到的事情,事实上丧失精神补助的能力是近代哲学试图匹配资本主义而不得的产物。
我们谈到过,近代哲学的关键点是“认识论转向”。为什么要有这个转向呢?因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漫长岁月中,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把人的主体性从神那里独立出来,以彻底完成对教会—贵族体系的最后一击。
那么经院哲学如果是研究神顺带为一些无聊的富裕教士提供一些智识上的欢愉的话,近代哲学就是研究人替代神何以可能的问题。
首先一点就是,神对人是制约,也是“保护”,在有神的基础上,一切知识都是确定无疑的,世界的实在也是真实不虚的,这也是为什么笛卡尔必须把神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才能从吾思故我在过渡到世界展开。
学哲学学疯了的小孩儿就是典型的现代性危机:我也不信神啊?那我怎么相信我不在缸中之脑里啊?
这就是近代哲学的瘸腿倾向。这倾向主要有两个表现。
1:近代哲学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是为了解决知识何以可能,我们如何获得确凿的知识上,因为宇宙本身不再是(因为神存在而)确定的了,我们要有新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人的救赎的位置是缺失的,它让位于对资本主义发展更紧迫的问题上去了。
2:近代哲学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是变相的理性主义,比方说经验主义大多在说如何通过经验认识抽象出规律,这是一个理性活动。与此同时,怀疑论的集大成者休谟如果不动用理性也是无法进行怀疑的,怀疑得以成立的潜台词就是理性。
所以“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但理性才是真理的裁判”。
那么问题现在就很清晰了,在前现代时代有答案的怀疑论问题和痛苦精神补助问题,现在没有答案了!但这归根结底都是近代哲学的瘸腿倾向导致的,你把理性当成全部,那么怀疑论就是最终结果。你把知识当成全部,也会忘记自己的心灵还是幼儿。
所以啊,我有时候非常希望年轻人不要只看西方哲学,也要看看老祖宗的东西,因为中国哲学的母题就是生命,一开始就聊到我接下来要讲的现代哲学的内容去了。
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做学问那是学一点就有一点的进步,但是认识大道呢,反而要祛除这样或者那样的遮蔽,把遮蔽去掉,你才离道更近。
二、理性的遮蔽
海德格尔不喜欢用真理(Wahrhit),而喜欢用无蔽(Althia),前者虽然派生自后者,但是在含义上更接近于q=q,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知与物的肖似”,你的认识是不是这个玩意的真相,因此真理就变成了认识这个玩意的属性。
其中微妙的变化,按照杜威所说,就是“客体的认识论”,它变成了认识者对被认识者一分为二的,静止的观察。
但海德格尔的无蔽,是建立在存在是总有其显现物之上的,因为我们只能观察到存在着的存在者,而存在则是不直接显露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显现物来把握存在,这个显现物就是此在(Dasin),也就是人。人是存在的一部分,人对于存在应该是体验,而非认识。
海德格尔和杜威就分别代表两个主流的应对现代性危机的路径,非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
非理性主义:从祁克果,叔本华到尼采再到柏格森和存在主义,每个人的理论都有非常独特的地方,但是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脉,是因为他们都否定理性的主导作用(而非否定理性)。
比如我之前介绍过的尼采和叔本华,都强调人是意志(物自体/存在)的表象或最起码是一部分,进而颇有几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调调。柏格森更是创造性的提出了生命本身就是绵延(ladur),人的生命就是时间的绵延,这种时间不可以被简单的计数分割(否则显然就是理性暴政的一部分了),而是一个整体,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来说,就是生命体验。
当你的生命体验替代了旁观者的认识论去体验本就是与你为一体的存在时,就不存在怀疑,你只能怀疑月亮是否存在,没法怀疑你自己存在与否,这样才是真的把上帝拿掉以后人类寻找到我思故我在和世界之间的桥梁。
而理性主义的法子,显然是办不到的,它把人的分析能力拔高,却把人整个分析掉了,恰好是那些被分析掉的东西,是最重要的东西。
三、痛苦
当然,既然我们的话题是怀疑论,必须得承认仅仅如此并不能击败怀疑论,因为怀疑论者实际上处于一个特殊的存在者的位置上,就是被欺骗的痛苦之人。
也许ta是真实的,也许世界也是ta痛苦属性的一部分,ta也知道认识世界的新原则是体验而非观察(这导致笛卡尔只得出了我存在,而非作为存在者的我显现了存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痛苦本身,因为他极可能还是泡在那个水缸里的大脑。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文章开头提祥林嫂的原因,因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最起码在生命的某一个时刻是怀疑论者的境地——遇到哪怕是连解决思路都没有的困难。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现代哲学的另一支,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真实含义大概是有效/实效主义的意思,基于进入二十世纪后的主流哲学共识,存在和生命实践是完全脱离不开的,那么对生命实践有正面效应的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
比方说皮尔斯曾言:
如果你所说的“真理”和“谬误”等词的意义是可以根据怀疑和信念及经验过程来定义的(例如,“真理是无限地趋向于绝对确定性的信念最终相信的东西”,这就是用信念对真理下的定义),那末,在这种情况下,你仅仅是在谈论怀疑和信念。但如果你说的“真理”和“谬误”是指无论如何不能用怀疑和信念加以定义的东西,那么你是在谈论你完全不知道其存在的东西,“奥康姆的剃刀”便可以把它剃得精光。如果你不是说你想认识“真理”,而仅是说你想获得一种不为动摇的信念状态,那么你的问题就极易解决。
所以“为了正确理解我们的概念,我们必须看到它的结果”。因为对于皮尔斯来说,真理就是可以被反复验证的信念。
信念是关乎于人的,我们举个例子,我永远也不可能说我确凿无疑的了解火燃烧的机理,因为我的一切科学研究都可能是外来电信号输入的忽悠,那只是贴纸而已,但是不管是不是因为触发式的电信号输入,我摸到火会痛都是确凿无疑的,这是一个可以被反复验证的信念,即便某天代码改变,摸火不痛摸水痛(因果关系被改变),我也可以重新去完善这个信念,因为信念只关乎于你自己,你的生命体验。
与此同时这也揭示了怀疑的特性:没有什么怀疑是不建立在某些信念之上的,不存在凭空出现的怀疑。
所以这就是王阳明说的,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如果怀疑建立在不恰当,没有被考量的信念上,建立在造作之心上(希望自己处于完全安全的物质世界),都是幻象,这个幻象不是物质世界的幻象,而是你精神世界中的造作之心所的妄念。
首先应当破掉的是自己的怀疑,因为你感受到的才是你的生命,而不该去验证“不可能验证的怀疑”是否为真,那就是客体的认识论了。
反过来他又说,无心俱是幻,有心俱是实。这两段话也不冲突—王阳明的良知致天理,意思是要你明明德,慎慎独,诚其意,这个世界是假的你就能把父母爱人当成NPC砍死吗?你不会因此痛苦吗?
会痛苦,OK,那就没有区别。
你不应当去谈论那些和你生命毫无关系的东西,因为那是建立在你对不可知之物和自己绝对安全感的造作之心上的。按照道家的说法,就是粘滞了,虚静功夫不到位。你应当去谈论那些和你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的东西,因为那切实的可以让你快乐或者痛苦,这就是海德格尔说的此在,是柏格森说的绵延,是释迦牟尼说的离苦得乐。
我们以前经常讨论哲学是什么,但是太少讨论哲学干什么,这才是和生命有关的事情,佛他老人家早就提出来是离苦得乐,我们可以不相信他的解决方案,但是还是可以信信他的洞察力的。
当确立了哲学要干什么,我们才能真正回到怀疑论者的话题上来,首先就是把对方当人而不是一台分析仪看,一方面要从理性上给对方可信服的信念,另一方面也要切实的给出共情的关怀——你为啥这么缺安全感?亦或者说,为什么会喜欢钻牛角尖?这些被问题所掩盖的问题才是最紧要的问题。
对于当代祥林嫂也是一样,给钱不如社区关怀,不如失独家庭互助群,不如试管婴儿,人不可以是需要被解决的事物,而是存在的存在者,和你共同显现,海德格尔的去蔽(Unvrborgnhit)要求两个存在者互相敞开(DasOffn)在对方的面前,然后才有存在者的真理,而敞开的状态也叫在场,存在者在场。
简单说,一切人类行为皆由使用符号,但符号其实是一种幻象,因为符号是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这种象征性一定是用B象征A,也就意味着用B遮蔽了A,象征是对真实的本体、实相、纯真的遮蔽,破除这种象征性的幻象得到被象征的本真,就是“去遮蔽”。
他人即地狱嘛。
那么最朴素的说就是,面对A本身。换个说法,换位思考,共情,怎么都可以,关键是摘掉对方的符号和刻板印象——也让对方摘掉自己的。
这也是为什么奇妙的存在主义最终退潮,我讲过这个有趣的事实:存在主义解决的是我们是否应当自由选择的问题,但是自由选择在二十世纪末已经是一个共识,我们现在实际面对的是选择本身带来痛苦的问题,不理财怕割韭菜,理财怕赔本。不告白痛苦,告白又怂以及可能更痛苦。
所以讲消费主义,讲资本主义结构性暴力的西马兴起,讲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兴起。他们都力图解决我们人类选择上的一些矛盾,比如进行一些“资本主义无爱情”,“父权制下全d”之类的探索,不管对不对,这些实际上不光秉承着现代哲学的精神,而且恰恰是建立在其之上的。
我们现在的一些小朋友啊,看哲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其实又和互联网/碎片化/抖音对人类的冲击有关,又能写出篇哲学论文了,噫,多看点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