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什么才是幸福人生该有的样子
TUhjnbcbe - 2024/5/19 17:27:00
得了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825/5651461.html

泰勒·本沙哈尔在他的哈佛最受欢迎幸福课上,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他们分别是忙碌奔波者,享乐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和感悟幸福者。

忙碌奔波者追求未来的幸福,现在的一切痛苦都值得,非常像我们高中老师和我们说的,现在忍一忍,考上大学就好了,大学老师也说,现在努力学习,好到好工作就好了,进入职场后依然暗示自己,现在努力努力,当上领导就好了。

等真正功成名就之时,再回头看发现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努力在努力,而功成名就后的快乐却满足不了太久,因为新的目标出现了,努力这件事还得坚持下去。

享乐主义者则反过来,他们用未来可能的痛苦,来换取当下的快乐。他们总是盲目的满足欲望,却从不考虑后果,因为他们认为充实的生活可不就是不断的满足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欲望么?

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再说。但是短暂的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快乐的阈值只会越来越高,新鲜感带来的刺激永远满足不了。

这时候各种消费主义陷阱、各种娱乐方式、甚至吸毒出现在他们视野中。

忙碌奔波者把目标当做了幸福的本质,而享乐主义者则把快感当做了幸福的本质。

目标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快感也是,但是目标至少能给你成就感的反馈,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其他正向情绪的改变,而快感过后,更大概率是虚无。

这时候,就容易变成第三种人生模式——虚无主义者。

既然目标就像欲望一样,永远无法满足,把你拖入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努力中,而快感的更是既短暂又让人疲惫,虚无主义者于是选择放弃追求幸福,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

如果忙碌奔波者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者代表着为现在而活,那么虚无主义者则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

这种心态还有一个概念,那就是马丁赛里格曼说的“习得性无助”,当你接受现实,向命运投降以后,就陷入了安静的绝望,就算你遇到了新的机会,就算你换了一个环境,你的心依然是灰色的。

这三类人都有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或者说偏见,因为他们坚持了这种偏见,所以他们并不一定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接着提出了核心的观点,就是怎么样做一个感悟幸福者,一个不仅能够在当下感受幸福,也能在未来感受幸福的人。

他其实是忙碌型和享乐型的结合体,既要享受过程,也要感受结果,用目标驱动行为,在行为中感受意义。

仔细回想一下,有没有一件或两件事情中,让你同时感受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呢?

肯定有,那就是我们时常会说的使命,还有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心流,使命使命,就是值得使用自己的命去做的那件事,而心流就是能够流动穿过你的内心的那个时刻。

这两者其实是共通的。

如果我们把这四类人放在做坐标轴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每一类人都是可以往感悟幸福型的人那里去靠近的,忙碌者需要去在过程中寻找意义感,享乐主义需要去为未来寻找使命感的目标,而虚无主义者则两者都需要慢慢建立。

但是,这只是一个看待幸福的视角,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这四种模式都有,有时候我们是忙碌者,有时候我们追求享乐主义,有时候我们感受到了绝望和孤独,但是也有时候在某一件事上同时感受到了使命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可以去调整这些模式的比例,慢慢的减少前三种,增加最后一种,比如可以记一些幸福日记。

首先分别在笔记本上列出四部分,分别记录你人生中忙碌奔波的经历,为什么曾经那样做?你是否从中受益,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然后是享乐主义,解释一下那些只顾享乐的时刻或经历,是否从中获得了很多?你又损失了什么?

在找到虚无的时刻,就是那个特别令你痛苦的时刻,或者那个令你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刻,并描述你当时,已经现在对它最深刻的感受和想法。

最后就是描述人生中某个特别幸福的经历或者时期,并发挥想象力,让自己再次回到那个时刻,去重温当时的感受,并写下来。

只管去写,不用担心语句是否通顺,每一次写就是一次内省,就是一次自我对话,就可以慢慢的认识到哪些是错的,是不值得的,哪些是值得再次回味和追寻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傻,每个人都知道怎么选择,关键是让自己看到,哪些是幸福的,哪些是有风险的,就像每个人都知道价值和价值1里面选,只是他们缺少分辨谁是,谁是1的能力罢了。

在写的时候不要抑制任何念头和想法,越是勇敢表达自己,越是能和深层次的自己对话,你就越是能从中受益。

然后可以三个月,一年,甚至两年来写一次,真正的幸福人生,就会慢慢向你走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才是幸福人生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