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人间词话中所体现出
TUhjnbcbe - 2024/5/5 21:40:00

19世纪中后期,当古老的中国在列强的隆隆炮火中痛苦呻吟之时,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次的反抗浪潮和一场场的改革风暴。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义和团起义到戊戌变法,每一次的运动和改革都深深地撼动了这个古老民族已经脆弱的根基。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这一时期,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人倡导御辱强国,有人号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虽然他们无一例外地受到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可他们的主张和号召也向国人敲响了自强的警钟,引领落后挨打的国人开眼看世界。

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了“师夷长技”的逐步探索,学会了制造枪和炮,开办了很多工厂,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机器生产过渡。随即产生的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改良的主张,可多种原因之下,他们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王国维的横空出世

为了实现强国梦想,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远渡重洋,到大洋彼岸去探索未知世界。他们不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体制,还将西方人在文学、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成果也带回国去,期望着能用这些新鲜的“西药”去拯救奄奄一息的民族。他们当中就有一位后来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王国维。

王国维,近代著名史学、美学、文艺理论家。他年生于浙江宁海,初名国桢,字静安,亦自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他曾为溥仪南书房侍从,是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曾以《殷周制度论》一文轰动于学术界,以“二重证据法”为新时期文史研究开启了大门。他的《宋元戏曲考》开创了一向不被旧时代学者重视的戏曲史研究。他的《红楼评论》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小说的首次尝试。

《人间词话》之要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重要著作。此书熔西方文学思想与传统文学批评于一炉,为诗词评赏拟具了科学理论的雏形。它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从而建立起了一套他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这本书虽称“词话”,但所论并不局限于词,应该说是一部关于诗词的美学著作。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人间词话》中关于作家对待现实生活,即学习与修身养性、做学问与做人态度的重要论述。

作者的态度是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对待社会现实中的一切,应该既可入,又可出。从宇宙和人生的高度看,懂得入,才能充分观察、认识宇宙和人生,并从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描绘真实的宇宙、人生。懂得出,才能不被现实所拘束,才可以从更深的层面高屋建瓴地品味、分析宇宙、人生。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入世与出世的关系。

诗人的“入”与“出”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是作者对诗人如何“入”与“出”的补充。“轻视外物”就能超脱于自然之外,抛开功名利禄,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然而,作为诗人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对实情实景的描写,所以又必须“重视外物”,达到入世与出世的和谐统一,使自己的作品有重视外物而带来的喜怒哀乐,又有轻视外物而得到的理性的静谧。这就更加深刻地阐述了入与出的关系。

诗人对所要描写的自然对象,既要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又要能拉开距离观看、表现。不入而出,作品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入而不出,则不见宇宙和人生,“写之”也无从谈起。可见入与出、观与写是辩证统一的。

四大豪杰之士

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轼被王国维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豪杰之士,他们的思想中无不包含着入与出的精髓。屈原和杜甫都是著名的忠君爱国之士,他们一个对君王尽心竭虑却屡遭贬谪,一个忧国忧民但壮志难酬。在入世之路上,他们步履维艰。

这种艰难也理所应当地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作品当中。“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看透了世态炎凉,屈子自沉于滔滔江水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常年的战乱让杜甫深感国破家亡的心酸。在这样的心酸和流落中他度过了悲苦的晚年时光……

与他们相比,苏轼和陶渊明似乎更懂得如何入与出。仕途受阻之后,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苏轼甘作岭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祥和的超脱之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给人一种以苦为乐的达观精神。无可入,继而出,他们活得尤其洒脱。

人生的三重境界

当然,这四位豪杰之士生活的年代离王国维已经太过久远。当清朝末年新旧交替、中西交汇的浪潮向他席卷而来之时,如何在中学西学、新学旧学中“入”而“不溺”,如何做到既不因循守旧又不崇洋媚外似乎从做学问和做人的角度一直拷问着他。

因此,王国维提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独上高楼”到“人憔悴”却“终不悔”,再到“蓦然回首”,这不也是对人生道路上如何入与出的一种回应?作家用诗意的语言再次告诉人们: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以深入体验、描绘自然与人生为起点,以高远的情致为追求。在入乎其内的基础上,出乎其外。在重视外物的基础上轻视外物。做到入与出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会有生气又有高致。

ps: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为本人原创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人间词话中所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