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个比梦华录更美的时代,引领了中国人
TUhjnbcbe - 2024/5/5 21:40:00
        

题图:螺钿花鸟纹平脱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唐代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时代之一,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还拥有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本美学著作,《大唐气象》将抽象的审美理论与具体的审美实践相结合。对唐代诗歌、绘画、乐舞、建筑等的剖析不仅彰显美的力量,更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在本书作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望衡教授看来,回望那个开拓进取、开放包容的盛世,是我们认识自我的过程,也能让脚下的路更加清晰。

《大唐气象:唐代审美意识研究》

陈望衡范明华等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唐人的信心满满与豪情万丈,是当代人所需要的

「唐相当于青年,青年有旺盛的生命力,勇于探索。青春的形象也许有几分粗糙,几分鲁莽,几分幼稚,但它可爱,可爱压百拙」

胡人打马球图(壁画)

上书房:您为什么会选取唐代作为中国审美意识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宋代或其他朝代?宋代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审美高峰。

陈望衡:唐、宋均是中国文化的华彩乐章。有人喜欢宋,而我更喜欢唐。宋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审美高峰,但高峰的风光未必最可爱,接近高峰的那一段风光或许更迷人。

我之所以倾向于唐,是因为我的审美观是青春审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假如用人的一生来比喻,那唐相当于青年,宋则为中年。青年有旺盛的生命力,勇于探索。青春的形象也许有几分粗糙,几分鲁莽,几分幼稚,但它可爱,可爱压百拙。

在唐代的诗歌、乐舞、绘画、书法、雕塑中充分体现了唐代的审美品格,也可见唐代人的信心满满与豪情万丈,而这恰是当代人所需要的。

比如读唐诗,更多的是赞叹,是鼓舞,是自豪,是自信。李白在《将进酒》中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适在《别董大二首》中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即使面对强虏,唐朝将士也信心满满:“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读宋词,更多的是慨叹,是悲伤,如李清照的词“凄凄惨惨戚戚”,沧桑感、兴亡感油然升上心头。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种苍凉的心态,不是到了南宋才有的,北宋就有了。豪放的苏轼其内心深处充满着无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种复杂的心态,在唐朝诗人心中很少看到。即使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安史之乱时期,唐朝诗人也不颓废,他们对于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念,杜甫的诗就是证明。

上书房:您在《大唐气象》中用大气、绚丽、灵动来概括唐代艺术的基本审美品格。这三个关键词是否也适用于其他朝代?

陈望衡:我先谈一下对这三个词的理解。大气重要的不是体量大,而是气势大,体现为一种雄健的生命力量。大气在唐代的城市、建筑和雕塑等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城市。乐山大佛气势宏大,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绚丽首先是色彩鲜艳炫目,敦煌壁画、唐代的一些墓室壁画均如此。唐代山水画多金碧山水,画面较满,将大自然的万千景象绘于一图,非常绚丽。绚丽不只是指感性的色彩、有事实可征的故事,也可以指丰富的意味。绚丽见于造型艺术,也见于语言艺术。唐诗作为语言艺术,多方面地表现出绚丽。唐诗有丰富的色彩、鲜活的情感、无尽的意味,在中国的诗歌长河中,还有哪个朝代的诗比唐诗更绚丽呢?

灵动是指艺术作品生机盎然。这也许是唐代艺术远胜于汉代艺术的地方。比如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隶、篆、楷、行等源自汉魏的传统书法品种得到发展,而且新创了狂草,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狂草书家,他们将笔墨线条的灵动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灵动也体现在诗歌、散文中,想落天外的逸思,妙手偶得的佳句,让唐代的诗歌、散文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客观地说,大气、绚丽、灵动,在唐代之前有之,之后也有之,但没有像唐代这样凸显张扬。汉代艺术也不缺大气、绚丽,但缺少一点灵动,正因为少了一点灵动,它的大气就少了些发扬蹈厉的气概,它的绚丽就少了些华美。宋代艺术不缺灵动,但明显少了唐代的大气,也少了唐代的绚丽。

唐代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的艺术充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大气、绚丽、灵动,集中表现在盛唐的艺术中。在唐的前期,也许灵动弱一些,而在后期,也许大气弱一些。至于绚丽,在初唐、中唐都占主流地位,后期就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审美越来越倾向于恬淡了。

唐代审美的开放与包容,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霓裳羽衣舞》了,其灵感来自道家思想,音乐合乎儒家礼制,在创作过程中还采用了佛教乐曲」

莫高窟《舞乐图》

上书房:为什么说唐代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望衡:唐代的审美品格反映了大唐富强进取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首先是多元融合、纳新创造。唐人审美意识的多元融合,既体现在儒道释审美意识的融合,也表现为汉族与诸多外域民族及本域民族审美意识的融合。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霓裳羽衣舞》了,其灵感来自道家思想,音乐合乎儒家礼制,在创作过程中还采用了佛教乐曲。与许多唐代的乐舞一样,它吸取了异域音乐精华,但最后的成品并不是杂糅物,而是突出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完整的艺术品。

唐代审美意识的建设虽然采取开放兼容的态势,但并不只是提供一个舞台让大家来演出,而是让各种艺术先进来,然后吸取其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不仅使得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得到了空前的丰富,而且缔造了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一品格,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礼美并举,轻礼重美。唐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很注重审美。唐代女性喜爱穿红、紫、绿、黄色裙子,尤其是红裙最流行。唐人爱出游,如杜甫所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并不始于唐代,魏晋南北朝就有了,但只限于知识分子圈。到了唐代,这一现象才遍及整个社会,由宫廷到民间。唐人审美意识的这一品格,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宋、元、明三个朝代,民俗审美有了长足的发展。

上书房:从初唐、盛唐到晚唐,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您刚才提到的从绚丽到恬淡,这些变化对中华民族的审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陈望衡:唐代审美意识的嬗变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影响重大。这种嬗变可以从审美趣味与审美理论两个方面来看。

在审美趣味方面,当整个社会推崇绚丽之美的时候,一种与之相对的新的审美观悄然出现,这就是恬淡。唐朝中期和晚期,社会审美可以说是绚丽、恬淡并重。至宋代,则恬淡突出,有胜过绚丽之势。

恬淡审美观成为社会的一种审美导向,与文人画的兴起大有关系。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山祖师,与绚丽的金碧山水相比,文人画追求恬淡之美。

中国艺术决定性的因素往往在于文人趣味,而西方艺术决定性的因素往往在于贵族趣味。恬淡审美观的兴起就体现出文人趣味在中国美学中的决定性影响。

在审美理论方面,从唐代开始,“传神论”开始向“境论”嬗变。盛唐时期,绘画、书法及各个艺术领域都以传神或写神为美。传神论的始创者是东晋的顾恺之,他提出了“传神写照”的理论。刘勰提出“神思”一说。在绘画方面,传为王维所著的《山水论》中说,画山水要“见山之秀丽”“显树之精神”。

上书房:什么样的艺术符合“神”的标准?“境论”的美学观点与“神论”又有什么区别?

陈望衡:从唐代的诸多相关言论及艺术作品来看,达到“神”的高度的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精神品位高,二是感性魅力大,三是独创无双。

中唐时期,诗僧皎然提出了“境象”这一概念,他说:“境象不一,虚实难明。”“虚实难明”是境象的主要特征。后来人们所说的意境,其根本特征正是“虚实难明”。

那么“境”指什么?诗人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境生于象外”。这句话抓住了“境”的要害。

到了晚唐,司空图将“象外”扩充成“象外之景”“味外之旨”。

到了宋代,境论成为主流的美学理论。近代,王国维将其归结为意境论和境界论,于是“境界”论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最高形态。

概括来说,神论尚阳刚之美,境论尚阴柔之美;神论尚外溢之美,境论尚含蓄之美;神论尚绚丽之美,境论尚恬淡之美。

引领中国人的精神进入更深沉的静观境界

「美育不是只讲美学道理,也不只是看戏、听音乐、读诗歌。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美育是身心浸入、情理结合的美育,是快乐的美育」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上书房:诗领风骚,唐诗是唐朝文化的标志之一。审美意识的转变充分体现在唐诗的审美变化中。假如将李白与王维的境界进行比较,两者有何不同?

陈望衡:李白与王维,一位被誉为“诗仙”,一位被称为“诗佛”。两人的内心风景是不同的。同样是写汉江山水,李白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王维写:“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诗仙”与“诗佛”眼中的山水都有一种天高地阔的气象,他们都望向现实之外,追求永恒之中。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眼中的天地山水如太极图一样在宇宙间往返回环,气势飞动,山环水绕汇入无尽的洪荒之流。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体现出一种内与外、有与无的相对法。看江流于天地内外之际,看山色在有无之间,这是对人所感知的色彩视域的突破,如同他用黑白水墨去表现色彩的本来面目。

王维不仅以禅入诗,也以诗入画,他在诗与画中的突破,是其心灵由外向内转的表现,为此后的一大批文人开辟出新的精神空间。借用梁启超在诗歌改良运动中提出的“诗界革命”的口号,王维体现了中晚唐前后的一场诗界革命。他所代表的诗画革新到中晚唐时期孕育出一种新视角、新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和批评理论。

继王维之后,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从物理世界向心性世界、从外觅向内求的转变。山中的桃花有凋谢的时候,而心中的桃花可以开在不败之境。

可以说,经过唐代文学艺术先驱者的开拓,中国艺术有机会对形式与技法做更大的舍弃,从而引领中国人的精神进入更为深沉的静观的境界。这种深沉的境界,在中国画论、诗论等艺术理论中都得以表现,使中国审美思潮在晚唐到北宋之际发生了重大改变。

上书房:除了诗歌,《大唐气象》中还详细介绍了唐代的乐舞、书法、建筑、雕塑、园林等。作为一本断代美学史,这本书与同类书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进行了结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结合?您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去怎样的收获?

陈望衡:在很多人心目中,所谓美学就是指某首诗、某首歌,而等他们接触到真正的美学,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为理论的美学,一点也不美,甚至枯燥难懂。因此我想,能不能将审美理论与审美现象、审美实践结合起来,让美学既有趣,又有味道,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

比如,唐朝的美学主体是诗,《大唐气象》中谈唐诗的美占到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我们谈诗之美,不只是谈诗论,也谈了许多具体的诗。

由于本书所谈的艺术是持美学立场的,是有美学观点的,因此,有些读者或许会觉得与读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太一样,能从中学到不少美学知识。尽管不一定都是系统的知识,但美学修养或许能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眼下,全社会都很重视美育。我认为,美育不是只讲美学道理,也不只是看戏、听音乐、读诗歌。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美育是身心浸入、情理结合的美育,是快乐的美育。

大唐气象的本质,是开放融汇的大唐精神

「对唐代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当下的审美意识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对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赤金走龙

上书房:近年来,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古风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一些仿古民乐表演等也很受欢迎。您觉得,唐代的文化艺术受到今天年轻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陈望衡:现在的年轻人流行一个词叫“穿越”。如果能够穿越到过去,我一定会选择唐朝。唐朝的大气,让人舒畅。唐朝的富强,让人自豪。唐朝的绚丽,让人悦目。

若论中华民族的复兴,我心中的楷模是唐。我们这本书的书名是《大唐气象》,而大唐气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大唐精神,是开拓进取、开放融汇、胸怀天下、自强不息。希望这种精神在祖国山河重新发光发彩,在中华儿女身上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上书房:一个时代的审美现象是与一个时代的精神直接关联的,您如何理解唐代的时代精神?

陈望衡:我认为,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国情怀。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历史如一条长河奔涌不息,从黄帝时代到现在,每一个时代的风采都不一样。唐朝的家国情怀是自豪,是奔放。这种情怀突出表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变行路难》中写道:“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的诗也表现出浓烈的家国情怀。

二是民族团结。在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处理得最好的朝代就是唐朝。唐朝实施民族团结的国策,破夷夏之别。唐太宗大量任用非汉人官员,甚至让他们担任重要的军事统帅。

应该说,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体的中华民族真正形成是在唐朝。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国美学成为中华美学,始于炎黄时代,成于大唐。边塞诗、敦煌艺术、《霓裳羽衣曲》等都是中华艺术的最早代表。

三是开放融汇。唐帝国实施开放的国策。丝绸之路既是政治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也是开放之路。它不只是一条路,更是一种观念——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

此外,唐代在文化上破了雅俗之别。西域的舞蹈、乐器被引进。老百姓的歌舞也受到贵族的欢迎。唐代文化在开放的基础上融汇百家,实现了儒道释思想的融汇,夏夷文化的融汇。

四是崇武尚文。唐朝的国乐中有一首叫《秦王破阵乐》,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军旅中所作,后改名为《七德舞》,成为唐朝第一国乐。

唐朝有不少文人喜好武艺与兵法。高适是李白的好友,他科举未成,投身哥舒翰的帐下,做了一名书记官,后来官至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一跃而成为拥兵百万的封疆大吏。岑参虽然没有高适这样腾达,但在价值取向上同于高适,他在诗中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五是乐观进取。唐人的心态总体上可以用乐观进取来概括。唐朝诗人不少屡遭贬谪,但总的来说,不颓丧,不悲观,不消极。刘禹锡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贬谪途中,他遇到朋友,在席间赋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心态跃然纸上。他有《秋词二首》,其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种将诗情引到碧霄的心态,是唐人共同的心态,这种心态极具唐朝的特征。它是属于唐人的,也只属于唐人。

六是追求卓绝。唐人在各个方面都追求卓绝,很少有同类的诗人并驾齐驱,于是有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骨”陈子昂、“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奴”贾岛、“诗囚”孟郊、“诗狂”贺知章、“诗家天子”王昌龄。唐代的画家、书法家都有着后人难以比拟的独特成就。

七是精神自由。唐朝文人杂儒道释多种思想,李白就是代表之一,他的身躯自由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他的精神穿梭于各个哲学学派间,特立独行。我们虽距他千年,但随时可以在诗中与他相遇。

唐人对女性是非常尊重的。唐诗中有不少女题诗,唐朝的小说中,女子的形象光辉四射,如红拂见识超人;飞烟、李娃、任氏、龙女都情纯义重,德色双馨。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均是对女性的颂歌。

上书房:对唐代的审美意识、唐代的精神风貌进行探究,对当下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哪些启发?

陈望衡:对唐代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当下的审美意识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对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只有不忘来路,才能想明白自己有着怎样的使命和去向。

我认为,在当下我们应当追求卓越,海纳百川,坚持创新,彰显中华品位。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本文作者:陈俊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比梦华录更美的时代,引领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