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彭富春非审美的真与善富春之道
TUhjnbcbe - 2024/5/3 18:22:00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认识、道德、宗教等作为真和善的境界与美的境界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本性,也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由此它们是人类的理念、理想和价值。

■文

彭富春

在日常境界之上,人们还区分了认识、道德、宗教等。但人们一般将它们看成是意识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由此它们也刻画了人的心灵和思想的不同境界。但认识、道德、宗教等在根本上相关于人的存在,因此,它是存在境界的不同表现形态。认识就是达到真的境界,道德就是进入善的境界,宗教在根本上也是要升华到真和善的境界。于是,认识、道德、宗教等作为真和善的境界与美的境界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本性,也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由此它们是人类的理念、理想和价值。

作为假恶丑的对立面,真善美自身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真是存在自身是其所是和如其所是。这就是说,存在是它自己,而不是其它。善的本意是好。它不是存在自身是其所是,而是存在应该是其所是。与真善不同,美则被理解为存在自身所显现的现象或者是幻象。于是在历史上真是一个存在自身的问题,而善是应该的问题,美则是显现或现象的问题。与此相应,真善美的关系也就是存在和应该和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它是极为复杂的。

中国古代思想关于真善美的思考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善美是合一的。这就是说,真的就是善的,同时也是美的。至少一个理想的事物必须是既真且善且美。另一种观点则与之相反,认为真善美是分离的。真的不善也不美,同时从善和美各自的角度而言也是如此。一般而论,儒家比较强调美和善的关联,道家则更多注重美和真的关系。

与中国不同,西方思想的历史对于真善美形成了不同的主题。

在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真善美是互不相同和彼此相关的。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将人的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诗意(创造)理性三种。这些理性的相关对象就分别是真、善和美。近代的康德将人的心意的整体能力分为知意情,而其相关的应用领域则是自然、自由和艺术。这也就是说,知意情的对象分别是真善美。

尽管人们认为真善美是不同的,但也认为它们同属一起。于是,人们找到有一个所谓的最高的存在者统摄了真善美。古希腊的最高存在者是柏拉图的理式,它至真至善至美。中世纪的最高存在者是基督教的上帝。它的智慧、意志和全能便代表了真善美三者。近代最高的存在者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在其最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艺术、宗教和哲学等阶段,也就是美、善和真等阶段。虽然一个最高的存在者统一了真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真善美三者之间是绝对同一而没有差别的。相反,正是那些非同一而有差别的东西才需要统一。

到了现代思想,真善美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不再是理性的思考的对象,而是存在自身的本性。马克思认为真善美的本原在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产生了真理、道德和美。尼采他从生命的创造力意志出发,揭示了传统的哲学、宗教和道德以及相关的美学的虚无主义特征,而只是将创造力意志作为理解真善美的唯一视角。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论将存在看成真理,同时将真理看成存在。与此相关,所谓伦理学的道德本原地必须理解为人的在此大地上的居住,也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至于诗意在根本上是人居住在大地上的方式,是在天地人神的四元中对于尺度的接受。

但对于后现代而言,现代思想对于古代思想关于真善美本性的转移并不是革命性的,相反它还是形而上学的、是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这是因为它们还坚持对于真善美作为存在的基础、本质和中心的信念。与此相反,后现代在根本上摧毁了真善美本身,它们不再作为人的存在的绝对的尺度。

当然绝对的真善美是不存在的。但这既不意味着真善美不再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话题,也不意味着真善美之间的差异变得毫无意义。这只是意味着,真善美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也就是在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中历史性地与假丑恶相区分并形成自身,同时,真善美三者之间又历史性地自身区分和关联。

但我们在此只是一般思考认识、道德和宗教所达到的真和善的境界在何种程度上是非审美的境界。

首先是认识。与认识相关的还有思想、思考、沉思、冥想等。如果科学理解为知识学,成为知识的系统表达的话,那么它也属于此范围。认识是知道,也就是知道事情本身。但它不是其它什么东西,而是事情的真理。达到对于真理的认识就意味着人获得了真知。真知当然不同于无知,无知是什么也不知道。但真知也不同于意见。意见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知识,它看起来是,但实际不是;它看起来不是,但其实是。因此,意见也谈不上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知识,只有作为洞见的真知才是。从事认识也就是过一种沉思的生活,它能使人洞察世界万物的真相,从而带来安静与和平。但是认识始终囿于事物必然的或者规律的限制,它只是给自由的到来准备了一些条件,而不是自由本身。

其次是道德。道德和伦理相关,但道德不同于伦理。如果说伦理是一种社会的规范的话,那么道德则是个人的良心。良心或者良知当然也是一种意识,但它不是关于真的意识,而是关于善的意识,并且它是已经意识到的意识。良知要么是天地的给予,要么是理性的禀赋。因此,良知是无上的道德命令,是人生行为的准则。它要求具有普遍适用性,如所谓“金规则”所规定的一些内容。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或者说过一种道德化的生活,就是按照良知去做人。作为如此,人就完成了从自然的人到道德的人的转变。但是道德的境界是被律令所规定的生活,因此,它只是自律,而不是自由。

再次是宗教。宗教和道德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道德的至善本身不是人,而是神。但道德是诉诸人的良知,而宗教是诉诸人信仰。信仰是无信或者不信的对立面,但也不同于迷信。迷信将真的当成假的,假的当成真的。真正的信仰是将真的的当成的真的,亦即持以为真。当然真或者真理就是神本身,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但神不是人思考出来的,而是自身启示出来的。人对于神的信仰就是将这种启示作为真理来指引自身的生活。宗教的境界是人将自身皈依神,让神支配自身的命运。在这样的意义上,宗教的境界虽然使人超凡脱俗,但它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虚幻的自由。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富春非审美的真与善富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