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自由的形式。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前段时间李泽厚先生在金庸先生身后发短文,内中叙述一件多年前的旧事,事关六千美金,陈其事涉人格尊严云云。一时间激起千层浪。这事很有意思,耐人寻味,也确实招致一大波人对李口诛笔伐。我今天再提起此事,在浪潮般一浪扑一浪的吃屎都要趁热的时代,似乎都有点踩不着点的过时之嫌。人已散,茶已凉。
李泽厚先生是什么人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金庸先生刚刚千古,你就发文讨伐别人,显得睚眦必报,失之宽厚;说的还是多年前的旧事,在旁人看来这笔钱也并非小数。(六千美金,按当时汇率也有五万多人民币,彼时北京房价才不到两千。说金庸小气,吃瓜群众都不能苟同。)
如此在金钱上锱铢必较,让大家跌破眼镜。他也真是没有知识分子偶像包袱,也不怕沾染铜臭味道,更不担心这种姿态毫无审美性。说好的大家风范呢?
李的《美的历程》这书我也读过,写得挺好。老先生著述甚丰,早已功成名就,没想到到了晚年却因这么一件小事败了声名。
之所以在这里叨扰几句,概因生活中也认识很多此类艺术家、知识分子或者诗人作家。学问不错,文笔不错,然为人却有无法遮掩难以忽略的巨大BUG。
我有些朋友,看文章画作可以,生活中打交道就颇为让人难受。人格分裂自不必说,连观点立场气节都丧失殆尽。人、文不统一,表、里不一致,有才无德的人何其多也。我们之前介绍过很多艺术家,若以私德论,其中“人渣“不少。但不因人废言或者看作品说话在他们身上也是成立的。
李泽厚是讲美学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就有好些,其中最著名的有《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等。
说到此处,就要问“美”是什么?
李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美的历程》中的定义是:美作为感性和理性,形式和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这句话的关键点在“统一”,所有符合美的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的那些因素的高度统一和谐才成其为美。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造物无尚的荣耀与光辉;
德尔斐神谕说:美即正义;
朱光潜说:美是心物婚媾后所生的婴儿;
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
唯有尼采与众不同,他认为美是“外观的幻觉”,美事实上并不存在,因而“把一个事物感受为美的,这必然是一种错觉”。
如此众说纷纭,各家各言,到应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家阿多诺的话:“美是无法下定义的,但是全然不要美的概念也不行。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相矛盾。”
且不论西方,在中国文化的美学思想中,不管是李泽厚还是王阳明、王国维在讲“美”的时候都提到过境界,“境界”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由的、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状态。“境界”一词,本源于佛学,后广泛应用于艺术、美学、哲学诸方面。
到近代,王国维在其作《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使“境界”成为了中国美学诗学的重要论点。王国维更是进一步讲到美的“意”和“境”。意旨在主观,境存于客观。
美的对象是纯然客观的,美的感知却是主观的。而审美更是离不开主观,是主观对“美”的存在现象的接受和感知。而创造美的人与这两者也不能完全等同。
所谓“审美的人生”其实就是生活的艺术化,以审美的观照看待事物和人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审美的人生也是创造的人生。
当然,我们早就知道,作品、学识、人格这几者并不是绝然统一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不然,古人也不会一直讲要“知行合一”。从古至今,能够做到这一点又境界高蹈旷远的人凤毛麟角,基本可以称之为圣贤。其他的,都是凡人,常人。是凡人、常人就有凡人、常人的毛病,不能免俗。
木心曾经说看一个人看三点:才能、心肠、头脑,缺一不可。三者难平均;也好,也就此滋生风格。
说得好。
他还说“无审美力者亦无情”。却未必。
按说,美育也是德育,因为“美”总是跟真”和“善”联系在一起。可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反证。二战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士官中很多有极高审美力的刽子手。希特勒原本会成为一个画家。小津安二郎参加过侵华战争。
似乎一个人的审美是可以和他的人格脱节的。“审美”独立运行于其人格体系之外,更像一个人的外挂。
审美容易,拥有审美的人生不易。
曾经看过麦基说过的一句话,虽然讲的是编剧:一个作品绝对是编剧人格状态的延伸。卑琐的人写卑琐的作品。但高蹈之人有高蹈的动机,也未必能写出高蹈之作。
当时认为很有道理,后来觉得不尽然。卑琐的人也可能创作出高蹈的作品,高蹈的人却未必。因为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作品高于那个作者,或者说处于创造中的人被他创造的作品或者角色甚至意识席卷而去,远远比创作之外那个生活中的人更聪明和更有智慧。
伟大的艺术家诗人作家多半会有“通神”的瞬间体验。他们更像是一种使者——天地万物神性造化的通道。在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候,最有创造力的时候,都是能够清空自我进入浑然忘我无我之境的人。这一点恐怕至关重要。
不得不提到亨利米勒,这个人如果单纯看其生平,难免觉得他像个文艺“老流氓”,然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极有智慧的人,说过很多真知灼见,关于艺术和人生的箴言。他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什么是艺术家:
......就是那些长着触觉的人,知道如何追逐空气中宇宙中涌动的电流的人,他们只是靠着他们的机敏,从来就是如此。哪个人是原创的?我们做过的每一件事、闪过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现成就有的,我们无非只是一种媒介,让空气中的某些东西变得有用的媒介,如此而已......
这话不无道理,虽然有些极端。毕竟任何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艺、手艺,需要艺术家本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磨炼基本功。
如果仅仅体现为一个万物之神的“翻译”,那只是“巫师神婆”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反过来,有技术无境界,匠人矣!
这两者的不统一是大多数艺术家学者作家的作品和人格分裂的原因吧。
不过,落回李泽厚这事上,他不算艺术家,应该算学者,知识分子。
老先生也可能是年纪大了,返老还童,犹如稚子,说孩子话了。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什么是知识?对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自我了解认识到的一切都可以统称为知识。由此说来,知识分子就是懂得多的人。更进一步来说,一般大家口中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其信息的拥有量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甚至提出观点建立体系的能力远超其他人。
在中国语境下,怎么才算一个合格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有句解释师者的话也适用于此,传道受业解惑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而当代知识分子......不说也罢,当得起这四个字的人何其稀有。
我总以为,一个懂得多的人总是应该比其他人多担当一些东西,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如马远画中那个寒江独钓的人,独立、自由地处身于俗世、时间和学问的滔滔江流之中,清醒、清洁,不欺不媚,追求审美、人格和人生的高度统一。
文中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潘朵拉Pandora专栏
[光影]
艺术家的秘密生活——电影世界里的大师们(一)
灵魂绞肉机—电影世界里的大师们(二)
疯狂和理性——电影世界里的大师们(三)
麻烦缠身的人——电影世界里的大师们(四)
性、死亡、黑暗之心——席勒+波洛客
黑暗之中、执着光明——戈雅和透纳
[人物]
被疾病与狂热穿透的人生
弗里达
梵高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一枚收割男性天才的女文青
莎乐美
雷诺阿|艺术,不需要解释
亨利·卢梭|奇幻森林的孩童
莫兰迪|赋予平凡事物以永恒的外观
保罗·高更|月亮和六便士
安迪·沃霍尔|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
遥望——安德鲁·怀斯的远方
马塞尔·杜尚|游戏的艺术
盗梦空间——埃舍尔的世界
禁忌的肉身——卢西恩·佛洛伊德
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决定性瞬间——布列松
有洛丽塔情结的大师——巴尔蒂斯
流浪者之歌——寇德卡
精通谋杀艺术的女人——阿加莎·克里斯蒂
对自然的热情——康斯太勃尔
追光者——莫奈
[评论]
写给每个曾是孩子的大人们的治愈童话——《小王子》
被吐槽的周迅和“看不见”的中年
《江湖儿女》江湖再见——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中国式审美符号拼贴的《影》
英国尚思艺术
传播维多利亚时代老欧洲的优秀画作,分享精致艺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