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义伟叶立群
王荐,号放斋,年生,中国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辽宁省书协副主席,铁岭市书协主席,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协委员。现供职于铁岭市文联任调研员。获四届兰亭奖佳作奖,二届行草展铜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等。入展七、八届中青展,七届全国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届扇面展,首届、四届草书展,六届楹联展,中国书协千人千作展,五百家精品展等。论文、诗联等经常发表于书画报刊并引发争鸣,出版《历代名帖集联集诗集文》(合著)《放斋诗稿》《放斋诗草》《放斋诗笺》《放斋放言——王荐艺术散打集》《王荐书法自选集》等。
我们谈论王荐的书法艺术,几乎都要涉及文学与他的关系。他自作诗词的造诣,在当下书法家中堪称翘楚。我们断言,王荐的文学修养以及他所建构的书法理想、书法价值确实是我们今天书法界所缺失的。这是对王荐书法艺术价值评价公正与否的诉求。追求人生的高品位,追求精神的高境界,追求艺术的高格调,这是王荐艺术的诉求。其实,这既体现了王荐对书法家人格的守护,也体现了现代文化人对道义的承担。可以说,以《放斋诗稿》为内核的文化人角色定位是王荐的一种价值苏醒,也是被长期轻视文化修养所遮蔽的书界重新浮出文化地表的标志。
王荐对诗词的重视,不仅申明了他对书法的态度,也申明了他的人生定位。这种态度和人生定位的形成当萌动于社会转型而引发的角色性思索。他在《述怀》一诗中写道:“人生岂会尽如意,道是无常亦有常。养晦韬光真智慧,该低头处莫轻狂。”王荐所以转向“文化人”,又有其内在理路,因为他向往《兰亭序》境界。王荐自然近水楼台地得风气之先,但其个人气质、兴趣又恰与“文化人”志向相吻,自然毋庸置疑。于是在思索之后,他以向往“一觞一咏,亦足畅叙幽情”,实现了灵*的蜕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书画自古就是书画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物化,一直有着“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画品如人品”等说法,因此一位书画家的文学修养、个人气质就会自然流露在其作品中。古人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生动不得不至”,正是对书画家个人心性修养与作品品味高下的真心言表。也正因如此,古人若要作书画,定要特别强调自身的涵养。这种涵养便是书画家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书文的研习而得的。所以,对于一个真正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者而言,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学习的不仅是书法技法,更是中国古典文化,在学习书法技法时也未曾忘记用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来陶冶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因此,对中国古典诗文化有着很高造诣的王荐,其吟诗时心中必有书,作书时书中必有诗(词),诗融书,书含诗,王荐的书法达到了这一点。在辽宁省博物馆“又见大唐”唐代书画文物展中,王荐谈到了王羲之书法对唐代书法家的影响。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的“天下第一行书”,也称《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兰亭序》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飘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飘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王荐认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在魏晋时代已十分突出,所谓“贵貌取神”。南朝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就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那么,这种神采又是如何体现的?王荐认为,在人的精神流露表现为风神骏爽,豪迈超逸,是一种洒脱自在的风度和气质,而在书法中就转变为强调顾盼精神,坚正匀静,不过分强调细部的刻画(因为这种细部的刻画和雕琢早在基础训练中已经解决了),要求作书过程一气呵成,如果在作书过程中拘泥于法度、点画之类的问题,将会影响一件作品的完整性。书法创作之难在于不可重复性,在于书写过程中的连贯通达,在于突破某些理性的约束。我们常说优秀作品有时需借助于酒力,其实,这就是要让情感高度挥发,让作品在书者的畅达、愉悦、兴奋的情感活动中获致完美,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经典之作。因为,《兰亭序》更多地是跃动着文人们的神采风姿。所以,自南北朝以来,论书者常以“神明”、“爽爽有神等语言来对书法作品作价值判断。书法中的这种“神采论与绘画中的“畅神论、哲学中的“形神说交相辉映。它也使“书卷气”的内涵中有一个主导倾向即重视作品的精神境界。这一资源后来就扩展为主体精神和独立精神,使书法力求超越前人,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
本文作者程义伟(左)叶立群(右)与王荐先生合影
附:王荐书法作品
文章作者简介
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书画院签约画家。曾著《沈阳当代美术史》《辽宁当代美术史》《韦尔申油画创作研究》《辽海文化镜像——辽宁当代文学美术研究》《辽宁文化艺术形态与精神重构——以宋惠民、韦尔申、白国文为例》《周卫油画创作研究》《黑土画*——白国文的艺术与人生》《李连志艺术创作研究》《幺喜龙论——从文化角度考察》《幺喜龙书法艺术研究》等。
叶立群,辽宁绥中人,文化学者,评论家。多年来致力于地域文化、文学和艺术理论研究。已出版著作《当代辽西的文学世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现代作家创作》《张成思美术创作研究》《晚清寓华传教士的跨文化传播》等多部。在《小说评论》《名作欣赏》《中国艺术报》等国内重点报刊发表文化随笔、文学评论、艺术评论等近百篇。
免责声明:本平台只提供交流与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