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赵碧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海宏,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推动教育文明、倡导艺术人生。近日他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无论艺术家还是媒体,都应当弘扬正能量,努力提升和引领人们的审美心智。
“音乐‘正能量’的说法涉及非常复杂的音乐美学、哲学甚至社会学问题。”周海宏说,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看,音乐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讲,一个作品是存在着“正能量”和“负能量”的问题,有“正能量”“负能量”之分;从形式上看,音乐的体裁是不存在“正能量”与“负能量”问题的,不能说哪种体裁是“正能量”或“负能量”。
所以所谓的“正能量”“负能量”更多的还是指内容方面。
从内容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律底线,法律允许的属于“正能量”,法律不允许的归于“负能量”;第二个是道德标准,符合道德标准的,属“正能量”,反之算“负能量”;第三个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方向,比如说科学的和愚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符合人类征服世界、驾驭世界所需的,符合人类最基本需求的,属“正能量”。比如说美的比丑的具有“正能量”。
“我希望大众媒体能够推进社会向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周海宏说。
体裁虽然不存在正能量、负能量问题的,但是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周海宏说,第一个方面,在情绪方面,有阳光的、明朗的、积极健康、和谐的情绪,但也不能否定音乐表现人类心灵的所有侧面。不能说音乐表现的哪个心灵侧面是“负能量”,比如悲伤在日常生活中是负向情绪——“负能量”,但不能说表现悲伤的音乐是“负能量”。
“第二个方面,最近一段时间我总爱用一个词叫‘审美心智’。审美心智是什么意思呢?”周海宏解释说,“审美心智”用来表明与审美活动相关的“心智水平”,正如人的理性思维存在着“心智水平”一样,人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思维能力的“心智水平”问题。每种感觉系统都存在着“审美心智”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人到四五十岁还喜欢听儿童音乐,你就会觉得他的听觉审美心智是没有长大的;又比如,一个成人如果只喜欢简单、鲜艳的颜色,不能欣赏微妙复杂的色彩,就说明他的视觉审美心智没有成长;再比如,一个成人如果只爱喝软饮料,不能品味酒、咖啡、茶,就说明他的味觉审美心智欠成长。
“提升人的心智水平,应该是大家所追求的,追求更高的审美心智水平是人类的发展方向。”周海宏说,当音乐审美心智提升了,你就需要更复杂的音乐。如果整个民族只能听简单节奏、简单音调的音乐的话,那这个民族音乐审美心智是需要提升的。
“如果非要用‘正能量’和‘负能量’来形容艺术形式,我会把对人的审美心智要求更高的艺术作品设为‘正能量’作品,而拉低人们审美心智的那些东西,设立为‘负能量’作品。”周海宏说。
一个国家的艺术生活应该呈现出“适宜的”——有适宜每人欣赏的作品,“多元的”——文化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呈生态多样性的格局,“提升的”——应该引领国民向更高“审美心智”方向发展,三足鼎立的格局。希望媒体能够推进国家文化艺术向适宜的、多元的、提升的方向发展。周海宏说,对建立国家适宜、多元、提升三足鼎立的文化艺术格局,媒体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仁不让的责任。
“从提升国民审美心智的角度出发,如果那些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和戏剧家不如小品演员出名,那一定是小品演员所提供的作品,更广泛地影响着公众的审美心智。”周海宏说,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媒体就有责任。我们应该让伟大的艺术家有更好的生存状态,有更大的影响力。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需要长年潜心静气地钻研这门艺术,不仅要有天赋,还需要极强的用功和投入,才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如果这些代表高水平审美心智的艺术家被边缘化了,而让审美心智不高的人一夜爆红,那么谁还去苦练基本功,潜心静气钻研艺术呢?
同时,一个优秀舞台艺术家要想保持自己的职业水平,既需要平时坚持不懈的训练,还需要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如果我们允许一个人在主流媒体上假唱的话,那就意味着艺术实力、真功夫不再是衡量艺术家水平的标尺,就会为混水摸鱼,靠非正当手段向上爬的人提供了钻空子的空间。”周海宏说。
“国家要像打击假冒违劣产品一样打击假唱、假奏。唯有这样,那些有高峰水平的人才能有机会走到高原上去。”周海宏呼吁,这是全行业的生态问题,要打击假唱、假奏,要为高水平、有天赋、勤奋的人提供上升的空间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