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
清华大学哲学系
十年生涯,一生师生缘
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
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有导师在,有老师们在,母校则是情意绵绵的空间。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学术人生的起点;我在这里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年又回来任教于此。它以百年沧桑的历史厚重感,以砥砺奋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值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故略忆十年生涯点滴,感念一生师生缘。
一、南京大学生活的三次“善缘”
南京大学哲学系是中国大学里的佛学研究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培养了近百位佛学研究的博士。我有幸成为南哲毕业的一名学子,倍感荣幸,亦充满感恩。
我在中国佛学院完成了四年本科与三年研究生,因留学机会的多次错失,所以想在国内寻找继续求学的高校。年冬天,承蒙北京大学东语系湛如教授带领,前来南京面见导师赖永海教授,得以开启了一生的师生缘。导师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写报告,才同意我报考硕士研究生。中国佛学院作为宗教院校,其学习内容与一般高校差异甚大,而我的外语水平、*治课与一般本科生的差距亦是天渊之别。我凭着一股求学的强烈意愿与人生豪迈感,经过十个月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这里,既有我的个人努力,也有南京大学的开放,更有哲学系的包容;因为,考试资格即是一种“善缘”。
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我的学术视野获得很大的拓展,从单一的佛教史视野转向宗教学、中国哲学乃至西方哲学视野下的佛学研究。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型的大学教育,深深地吸引着我,跟杨维中老师学习唯识,跟李承贵老师学习儒家思想,跟孙亦平老师学习宗教学理论与道教思想,跟倪梁康老师学习现象学,跟徐小跃老师读《老子》,跟洪修平老师学习“儒佛道三教关系”。我在硕士阶段总共修读了19门课、46个学分,并且在第二学年完成了硕士论文《“因缘”与“自然”之辩——论六朝隋唐佛道二教对“自然”的理解》。当时,赖老师提出让我提前完成硕士学位的攻读,获得时任系主任徐小跃老师的支持,这是第二次“善缘”。
第三次“善缘”则有点坎坷,年6月博士毕业时,我向导师提出留校工作的想法,并且获得系里的支持;而善缘未具,故前往清华大学做博士后。年10月,感恩导师的一片赤诚,感恩南京大学校领导的包容,感念哲学系诸位老师的热情,我毫不犹豫地接受导师的建议,回母校工作。
回首在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十年,感念这三次的“善缘”,因为这些“善缘”都深深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它体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包容与自由的学风,彰显了南京大学“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这与百年的历史厚重感是相得益彰的。
二、博士论文是学术的方向
对于一位博士来说,导师和论文选题是最重要的。导师是学术人生的引路人,师生关系是学者一生最重要的情义;选题则是学术的方向,是完成论文的起点。博士论文不仅是自己学术人生的成果,更是师生互动的证据。我平常想约赖老师谈点事、请教问题,两人总是约在南秀村巷口的餐馆;我吃素,两人点一荤三素,赖老师还需要一瓶啤酒。那条梧桐掩映的小巷,留下了师生的无尽情谊。在盛夏的中午,走在南秀村的路上,听着蝉鸣,思考着导师的教诲,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南秀村小路
回首自己的学术道路,在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期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