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外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是活着,要生存下去,才能说其他的,如果活不下去,一切都是零;其次,怎样活?这决定人生的质量,就是让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就是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人应该追寻人生的意义,让自己的人生饱满充实,不枉来世上走一遭。
怎样做才能让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教育学生必修的人生功课,同样也适用于世间的每一个人。一个人做到这4个方面,就能内外兼修,不自觉就进入了人生的高境界。
01“志于道”:道是心之所向
志,《说文解字》:“志者,心之所之也。”心里向往并要达到的地方就是志,通俗讲就是志向、理想,在这里是指立志的意思。
有志向,人生才有前进的目标,人生才有奔头。人生就是围绕志向而展开的,志向是人行动的指南和精神的支柱。
志向有正邪、高下、大小之分,因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立志,并且志向要正确,如果志向错了,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就有可能做出有悖于社会的事情来,为道德法律所不容。
东晋晋明帝的驸马桓温说:“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他建立了赫赫战功,后独揽朝*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最终没有成功。
一个想在历史上留名的志向没有错,但是为为留名,不分美名还是恶名,已经没有了是非美丑的道德准则,这样的行事处世方式危害是极大的。
其次要立大志,人生才有大格局。项羽与刘邦看到出巡的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马车之上,威风八面,气度威严,于是羡慕之语脱口而出。
项羽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仅仅过了四年,果然应验。项羽率领起义*消灭了秦朝,当上了西楚霸王,成为了当时各路诸侯仰望之人,天下无人不敢不听从。
刘邦说:“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也得到了应验,刘邦在秦末起义*中势力较弱,但是能屈能伸,善于用人,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超出了秦朝的大汉帝国。
为什么要“志于道”?“道”是亘古不变的常理,是世人应当遵循的最高准则,既包含自然规律的天道,又包含为人处世应遵守的正确原则的人道。儒家和道家都十分重视“道”,二者侧重点不同。儒家重视人道,强调活在当下,注重做人做事;道家重视天道顺应规律,不乱为。
只有明白了“道”,才能明事理,人生才能辨明方向,才能正确地做事。正是由于“道”特别重要,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有一天达到了“道”的境界,即使很快地死去,也是生得值得,死而无憾。
孔子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是为了实现“道”而努力,不能只为了生活和生存而打拼;君子忧患的是“道”能否实现,而不会因为贫而感到忧愁。
现代人同样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行为,人生才不会偏向。
02“据于德”:德是立身之本
据,依据,德是行为的依据。
“道”属于哲学范畴,指的思想,是大原则,具有指导性,那么“德”就是为人处事的行为体现,是人做人做事的依据。
在古代,把德作为绝对价值的存在,是至高无上的。《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在人生“三不朽”中,“德”是第一位的,一个人一生可以没有大的建树,也说不出名言警句影响他人,但是他不能是一个无道德的人,人无道德寸步难行。
“德”不只是把“道”存于心,还要把它落实到行动中去,这便是德行。德是内在的,行是德的外在的表现,只有内外兼之,才能称其为有德行。
朱熹认为,“德者,得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始终惟一”。“德”就是把外在的原则或规范主动地化为个人内心的自觉,并且落实到行动上,坚守不移。
德是行为的依据,就必须坚守一生。
03“依于仁”:仁是人生的归依
依,与“据”的意思差不多。在儒家这里,“仁”是“德”的最高境界,不是“德”的全部,但在德中处于核心地位。看一个人是不是有德,关键是看他是否知仁行仁。
仁既是内心的修养,慈爱为怀,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爱人爱物。具有爱心,才能去爱人爱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因为仁者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会被大众的好恶所左右,能以正确的是非标准去分辨、评判人的好坏,是非分明,爱憎也分明,知道爱什么样的人,也知道恶什么样的人。
子路手提着剑去见孔子,孔子问他:“什么事须用到剑?”子路回答说:“如果遇到好人,古人就以善意对待他;如遇到坏人,古人就要自我防卫。”孔子说:“君子以忠诚做为人处世的根本,用仁义做防卫,即使不出院墙,声名却能传播千里之外。面对坏人,能用忠诚感化寇仇;面对强暴,能用宽恕来包容,何必用剑呢?”
在孔子那里,“仁”没有“德”那么高大上,也不像“德”那么概念化,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譬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刚、毅、木、讷,近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都很具体,更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孔子还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人们自觉去践行“仁”,就能不断靠近仁的境界。
04“游于艺”:艺是生存的手段
艺,就是“六艺”,指礼(各种规范)、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算术),是古代上层社会必备的技艺,是立身于社会的必要手段,是道、德、仁的载体。“游于艺”的意思就是要学习必备的技艺。
儒家强调学六艺,不单纯是为了学技艺,在学与做的过程中要时时处处体现道、德、仁。
譬如射箭,是竞争性很强的比赛,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比赛射箭,以是否射中靶心的为主,不在于是否穿透了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不管是赢家还是输家,都要有君子的风度,体现礼让之德。
结束语
仁是德的最高境界,德是道的体现,仁、德、道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艺承载着道、德、仁,没有艺,道、德、艺就是虚无的存在。艺与道、德、仁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4项人生功课,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缺一不可,虽然有轻重之分,但都应该齐头并进。
没有志,人生就过得浑浑噩噩,糊糊涂涂;没有德,做人做事就没有底线;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心灵就没有安顿之处;没有艺,人生就枯燥乏味。因此,人生在世,必须做好这4项功课,人活着才有质量,人生才有意义。
#一起读书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