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德育智育美育)考场作文审题立意与两篇考场作文
作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蔡元培在《美育》中论述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适当的行为,因此德育为教育之中心。德育的完成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需要考察因果、计算利害,属智育的范围;另一方面则需要超出利害之计与人我之别的感情,属美育的范围。
蔡元培先生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就德、智、美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下教育现状,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审题提示:
材料引用蔡元培先生的名言,阐释了民国时期德、智、美三者的内涵和关系,我们可以关联到当前德、智、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蔡元培所倡导的“德育”,已发展成今天“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两者都强调以培养“人”为中心。
蔡元培对“智育”的认识是理性的,是以人为本的,这引发我们对当今教育领域“唯智为上”“唯考唯分”风气的反思,具有警醒作用。
蔡元培重视“美育”的作用,并把美育放在和智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德育的完成有赖于两个方面(智育和美育)的准备”。
作文要求中,明确提示考生围绕“蔡元培先生的话”,“针对当下教育现状”,“就德、智、美之间的关系”来行文。可梳理德、智、美三者的关系,也可只写其中两个方面的联系,但要结合当前教育现实,谈自己的感悟思考。
从材料内容可推知三者的关系是:德育是教育的中心,智育和美育则是促成德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均不可或缺亦不可偏废。
立意提示:
1.智育成就德育的智慧与理性,美育成就德育的超脱与诗意;
2.智慧与超脱才能成就完美的德性人生;
3.德育的适当在于把握智慧与审美的平衡;
4.过分突出智育而忽视美育不利于德性的完美。
5.智育不只体现在考试和分数,而是成就德性人格。
拟题示例:
1.智育美育共绘德育本色2.手持书卷,放歌沂水
3.德育为体,智美为翼4.多育并举,培养大写的“人”
5.智美兼具,德为之育6.以智明理,以美育心
7.争做“德智美”新人8.智美偕行,方为德育
9.以美智之水,浇德育之花10.教育的坐标系
11.让智与美并行不悖12.立德树人,智、美并举
13.智育如果,美育似花14.智育和美育是双生花
考场作文选:
例文1
智美双馨德有芳泽
班刘子墨
“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买*呼唤另一个灵*。”雅思贝尔斯如是说。然而,前些年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现汝今内卷现象又尤为突出。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教育的变味,反映了美育的失重。我认为,只有兼行智育与美育,才能实现德育的真义。
智育与美育都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并无高下之分。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适当的行为。何为“适当”?即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如果偏向美育人便成了被感情驱使的动物,愧为万物灵长;如果偏向智育,人的内心便充斥利欲与冰冷的数字,丧失了人世间的温情。智育和美育如同两块砝码,助力青年人理性地了解宇宙的基本法则,增长智慧,同时又让他们触碰人与人交往的温度,为灵*涂林诗意。
反观当下种种教育乱象,正是一昧强调智育而缺少美育的制衡所致。家长对孩子出人头地的期望、成功标准的现实化和社会功利化风气,不断压缩美育空间,给智育让路。学生们的课外活动被各类补习班抢占,兴趣培养,亲近自然的机会了了天几。大家埋头苦干,不理会父母的关切和人际交往,争做应试教育的机器。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真的是国家希求的栋梁吗?北大谢环宇弑母案,常青藤学子小奇自杀事件,无不为我们敲响警钟:一昧智育厝火积薪,美育势在必行。
智育与美育息息相生,智的发展植根于美的沃野。兰会云老师在学生高考后带领他们骑行过六省,教育他们用淡定心态面对结果;在新学期开学初,请全班学生看《我和我的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学习。当人们懂得超出利害之计与人我之别的感情,格局才得以扩大,人的信仰才得以崇高。这充分保证了智育的方向是利国利人,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动力,从而促进了智育的发展。
智育与美育为德育的实现夯实基础。泰戈尔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巨别,在于他潜在的无形的道德与力量。”古代君子提倡“修齐治平”也是因为德的形成与一个人人格的完善息息相关。当学生崇尚科学,以同情仁爱之心看待万物,理性携手感性地对待世界,品德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在教育百草园中,从不是一花艳丽,百花凋零。只有智美双馨,才有德育芳泽。(字)
例文2
以德为纲智美双张
班彭彩玉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教育的中心——德育,它需要智育与美育的相得益彰。俯瞰当前教育事业的“满城风雨”,德智美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需要在进步中变得更为清晰。
教育,是在智的天地上探索未知。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智的评判越来越驱向“高等化”,对智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平民化”。家长们“望子*”“望女成凤”的欲望愈发膨胀,学生们的压力感、无力感便愈发沉重。在没有“美”的熏陶没有“德”的陪伴的情况下,智的单飞变成了一场“教育内卷的荒唐闹剧”。在此之中,我们没有等候到“新绿百千重”,反倒付出了“老红一万点”。这无疑是对“智”的单飞之旅的紧急叫停。
教育,也是在美的海洋里遨游四方。何为学习?是单纯地增长科学知识吗?绝对不然。学习,能使我们领悟敦煌之美,能使我们赞叹珠峰之峻,能使我们欢呼长城之坚。当我们耳闭目寒时,无论有多少绚丽多彩的景色,无论有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无论有多么广阔无垠的天空,对我们而言,都只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我们眼目能够触及更高更广的世界,能够感叹:斜坡上的杂花野草,也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教育需使人学得“美美与共”和“美人之美”的慧眼,而这些显然不是“智学"的功劳,这些无疑肯定了教育与“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教育,更是在用智作肥,以美为光的德壤上撒下种子。“孩儿立志出么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求学决心塑造了一名开国英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报国情怀成就了一名历史英雄。古往今来,无数能人仁志士起步于受教,发展于求美,壮大于有德。从来没有一个人,单单依靠智慧的翅膀飞到人心的最高的天空。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适当的行为。仔细推敲,你便会醍醐灌顶:“适当的行为”,既是对智慧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的探索,更是对德育的生动诠释。
当下的教育,淡化了美与德,将智奉上了高位。这是令人叹息的。教育从不应是“智商”的单方面培训,这是因为,成就一个人的,永远是“德、智、美”的共同成就。再者,“德、智、美”共生的殿堂,是“智先生”凭借一己之力所不能抵达的。唯有多方面的助力才能促其高就。
当德、智与美并行前进时,教育之花,必也矞矞皇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