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面貌革新,世界文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在多元融合的文学局面中打开中国文学的新天地,同时守住汉语文学的独特性,是每一位文学研究者都会思考的话题。朱寿桐先生自年代升入大学,便投身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他一方面对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做出独特阐释,另一方面又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教训和经验,为中国现代文学融入未来世界文学的建构做出了贡献。
在朱寿桐先生的文学研究过程中,淬炼出独到的眼光与见解是他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从最初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研究,到中国现代文学学术格局的思考、“汉语新文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再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精神的总结研究,以及对澳门文化、文学的开拓,体现出他对汉语文化的本质思考和汉语美学实质的探索,都是他具有前瞻性学术成就的标志。
开辟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研究的学术理路
朱寿桐先生在《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论》中提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长期以来习惯于以作家为单位开展自己的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不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流派概念的把握总体上还是显得宽泛、模糊……许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常出现以流派研究取代社团的现象。”在年代,朱寿桐先生的创造社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此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朱寿桐先生以超人的学术胆识和广阔的学术眼光,聚焦于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在朱寿桐先生创造社的系列研究之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出版了关于文学社团的专书,但内容上基本是文学社团资料的整合,并没有对文学社团的内涵进行专门的学术论述,例如范伯群、曾华鹏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钱谷融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丛书,陈永志、陈青生等所著的《创造社历程》,这些关于文学社团的著作都偏向于文学资料、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并未对文学社团做深刻的理论性阐释。朱寿桐先生出版于年的《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一个文学社团的特性,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朱寿桐先生随后于年出版的《殉情的罗曼司——创造社的文学倾向》、9年与武继平联合主编的《创造社作家研究》,更是让人看到了文学社团研究的活力性和优越性。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关于新月派、学衡派、左联等社团的专著,将文学社团的研究提升到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学科领域。
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了郭沫若的《创造十年》,在这本书中,郭沫若回忆了与友人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创办创造社的经历。年夏天,郭沫若同张资平谈到创办文学杂志的想法,张资平感叹:“我看中国现在缺乏的是一种浅近的科学杂志和纯粹的文学杂志啦。”从一开始,创造社的创办者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