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3 20:42:00
文|李超书法审美理论与书法教育理念有着内在联系,影响着教育理念的本位观。近年来,聊城大学学者郝春燕在此领域做出了探讨。她撰写了系列书法美学理论研究论文,分别从丰子恺的艺术“通”人学养观、当代书法理论家书法美的生命本体论等层面,提炼了中国本土书法艺术美学思想,并专注于书法审美中的生命美学思想挖掘,尤其是《书法美学中的三重维度》一文,从审美化的身体之维、精神之维、人的社会存在之维三个层面,对古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脉络梳理。郝春燕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观与古典美学、当代美学的关系做了交代和分析,这是当代书法美学研究中较为稀缺的视野。同时,古代书法美学的生命视域也是其他门类艺术美学的共通特征,这种共通特征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话语体系、思维观念的总体特征。正如《书法美学中的三重维度》一文分析的那样:中国书法美学与人的生命认知、人类生存经验密切相关,这个生存经验不是简单的感觉、知觉,不是仅仅作为生物体的生命体验,更多是人的身体经验审美化、审美实践积淀直觉化、生活情感审美化、社会角色素养境界化以及时代和地域文化变迁、传承、转化中的审美取向化等人的审美化存在经验。站在中西生命美学的视域去审视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基于“人生”的生命内涵,对理解书品即人品,理解书法创作本身中主体精神意识、审美情感、书法修养对书法形式的驾驭意义,以及理解书法南北美感个性特征、古今创新都有重要意义,对当代书法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也有着追本溯源、融贯中西、清晰思路的价值。当代书法教育在很长一个阶段实际上也存在误区,技术主导,功利主义在人才培养中曾一度遮蔽了美育本质。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曾指出,当代社会把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艺术可以恢复人的感性存在,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但前提是艺术要突破自身的异化,因此当前艺术教育不仅要解决艺术观的异化、艺术创作的异化,更要担负防止人异化的社会责任,培养丰富、多元、多维、完整的人是当代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郝春燕提出的社会存在之维和审美化身体之维,对当代书法人才“通才”观有指导价值。一方面,人类审美文化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积淀的结果。书法人才要传承优秀的文化,而不是只掌握熟练书法技巧,书法人才还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比较视野和研究能力。书法创新既需要熟悉古人传统,还需要考察古今南北视域中的创新认知,考察其本意,体察其中偏颇之见,吸收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书法家大多通古今,博学多识,对书法审美趣味、书写结体、用笔、体制等都有如何选择和创新的心得;对崇古还是遵从时代需要,是古今兼收还是简单区别古今,是考辨真知灼见还是偏执一己之见,南北是分还是合,如何分,如何合等等也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在长期的鉴赏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文化,书法人才传承书法审美文化需要汲取的是其中的学识智慧。另一方面,古人书法审美中的身体之维揭示了古人审美感知、想象、创造的能力,正如文中所谈“审美关系中视、听、触等身体经验的乐章,塑造出感官与万物感应的书法审美意象,涉及书法与人生理结构、体貌特征、健康状态等各方面的审美联系,传递出艺术美的趣味、格调、气象等不同层面的理想追求和优劣评价”。具备多维文化视域的人才在审美感应中的创造力会更强,西方学者提出的视域融合理论与之也有呼应性,因此古人的身体之维、精神之维、社会存在之维并非孤立隔绝的三个维度,而是审美活动中统一为整体的生命。其二,对书法的精神之维的肯定,对当代书法人才培养应注重内在学问修养、专业审美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郝春燕指出“精神活动是人生活实践的生命活动的内部过程,集中反映了人对世界的关系”。“古代书法理论家们已经分别提出‘意’‘心’‘神’‘情性’等概念,并探讨了其与书写、书体、点画、书法学习、书写效果的关系,提出书法艺术性判定中主体的价值,艺术对人存在的影响,揭示了书法与主体情感、情智、情趣等的关系,带动中国书法美学深入生命精神之域。”人的审美精神之维在书法创新、艺术价值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形成也是社会文化、身份角色、艺术综合素养、审美感知、专业审美修养积淀等多重因素融合的结果,包含着社会、历史、地域、个体等层面,综合素养高,审美鉴赏创造能力也强。不思考的书写者不是真正的书法家,拘泥于有限的书法技巧,书法审美认知的书写者因为主体精神内涵层面的薄弱,只能是书匠。书法人才的专业素养体现在审美品位的高低、书法美理解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书法人才自身修养境界格局对书法审美品位也有直接影响。正如郝春燕在文中揭示的那样,古人对之早有认识,分析有的作品呈现市井之人入隘巷,有争抢先后之态,有的则和谐有序,有的书法自然,有的书法造作,如少做老成、老做天真等,古人书法评论也包孕着人生状态或人生境界的评论,为当代书法艺术人才内在境界修养提供了和谐人生的理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