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术论文写作的7点逻辑准则艾德思整理
TUhjnbcbe - 2023/11/1 21:09:00

一、概念明确

学术研究的成果在论述时一定要概念明确,章太炎论治学,称此要求为“审名实”[1]。所谓“概念明确”,是指研究者在表述相关概念时,一定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似是而非、语义含混。对一个概念如果不明其意就随意下笔搬弄,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让人感到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对于一般人生疏或特殊的概念,应当给予简单地解释或说明;对于一些外来概念,一定要认真核对原词,如果不知道这个术语的外文原词,就虚心向他人请教,以免闹笑话。举两个这方面的例子:一篇谈文学内外研究的文章,一会儿谈文学的“自律性”,一会儿谈文学的“自治性”,不知道“自律”、“自治”、“自主”都是同一个英文词autonomy的翻译;还有一篇谈胡塞尔现象学的文章,一会儿是“主体间性”,一会儿是“交互主体性”,不知道这两个词是同一英文词subjectivity的翻译。由于把一个概念误当成两个概念,尽管谈了很多,结果全是废话。在概念的准确使用上,我们不妨学一学德国人的认真和谨慎。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中提到这样一个事例:西克教授因为一个字义与另外一个学者西克灵教授发生分歧,因写信说服不了对方,就专门乘火车到柏林去说服他。

二、用语清晰

用语清晰是学术论文写作最为基本的要求。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情形,一是表述某种认识或思想概念清晰,不堆砌名词、术语。学术新手最容易堕入此道,论文写作以新术语、新名词、新概念多为能事,以为不如此便显得不深刻,因此就乱“拽文”。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正炽,各种“主义”和思潮涌入中国,学术研究中乱用名词的情形非常普遍,胡适对此现象及时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罗列名词不能代替推理:“推理是拿出证据来,不是搬出名词来。”[2]二是对具体对象作判断,用语具体而非模糊,“实践证明”、“经验证明”此类模糊用语,新闻报道或*论可以这样写,学术论文不能用,因为没有具体数字和事实,缺乏主体,指涉范围和结果模糊,说了等于没说,还面临着读者这样的质疑:谁的实践?谁的经验?学术研究中用语不清和模糊只能给人以语言功力有限和思维模糊不清的印象。

三、分析明了

所谓分析明了是指这种情形:让读者从文章的立论分析中一眼看出哪是立论,哪是论证分析,哪是论者自己的,哪是引用别人的,哪是在别人基础上的发挥,哪是论者自己的创见。如此才能让人定位这项成果在所属学科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引用他人观点必须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对有关成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相对准确的理解,而不是不甚明了或似是而非;引证一定要核查原文的完整意思,注意语境,竭力避免断章取义。

四、推理严密

推理严密是指研究者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材料精当、全面,不能出现遗漏,推理细致、全面,无懈可击。每个判断、每个结论,都应出自事实归纳或逻辑分析基础上的推理、论证,在推理时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和要求,一环套一环,不作跳跃式的推论,以免推理空洞、玄虚,难以服人。

五、论析客观

论析客观是指研究者谨守文本实际、不以己见强加于人。有的研究对象由于历史的原因,可能存在错误、乖张、可疑、疏漏之处,对这种情形,研究者应当明白地指出来,不能因为对象与现实、意识形态或研究者自身的观点龃龉,便自作主张,曲为之说,随意论断,逞才使气,强行诡辩。

六、戒除武断

武断就是不顾事实,妄下结论,此为学术研究之大忌。戒除武断是学术研究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东汉王充名之曰“疾虚妄”,章太炎称之为“戒妄牵”,名虽不同,其实则一。

武断的第一种情形是“虚妄”,即没有根据的瞎说。学术研究做出的判断要言之有理,不能没有根据地乱说一气。无证而言是臆说,宋代哲学家张载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无征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征吾言则不言;周足征则从之。故无征不信,君子不言。”[3]

武断的第二种情形是“妄牵”,即没有义理、牵强附会的乱讲。臆想和乱讲是丧失学术道德、对读者或听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武断的原因有多种: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管是哪种原因,武断的后果都会成为后人的笑柄。就武断者个人而言,是自毁学术形象和学术自杀行为。

七、论断不空

古人主张文章不写半句空,近世学者章学诚亦言学术研究“最忌凿空立说”[5]。怎样的文章才算不“空”?这要从三个方面考察。

首先,在论断之后,必以资料为佐证,不作浮薄无根之论,更不妄下结论,论断平允,并有相应的逻辑分析。周作人提出“言志”和“载道”是两个对立的文学命题之见,认为这二者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两个主流方向,朱自清不赞同这一点,遂作《诗言志辨》驳诘。朱自清爬梳剔抉大量文学史料,对“诗言志”的发展历史考辨分析,厘清了它在历史上的演变和确切含义,指出“‘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6]。朱自清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史料根据之上,其结论不由人不服,也不由人不信。

其次,论断分析即使运用逻辑思辩方法,亦必以理为据,分析推论环环相扣,而不以堆砌甚至滥用名词为能事,以为名词越多,愈显高深,便愈有理。胡适曾告诫人们说:“我们要注重证据,跟着事实走,切忌一切不曾分析过的抽象名词。我们要处处脚踏实地,不可学今日最时髦的抽象名词战争。用抽象名词来打抽象名词,大家都是‘囊风橐雾’,于己于人都无是处。”[7]

再次,文后结论,也应是前文分析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徒托空言。例如,一篇论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位论文,结尾在评述其思想史意义时,突兀地冒了一句:他对后现代主义也有影响。由于这个论断前面没有分析论证,后面也没有展开说明,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论文写作的7点逻辑准则艾德思整理